第314回李密谈治鲜之策渊盖家被赐国

作者:莫名堂阿伟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高句丽国民众因田间无收,不得已归顺我朝。但此国百姓极为悍勇,且极度自我。若是任其渡过灾荒之年,说不定还会反叛。微臣之意有三,一为将原高句丽国王室,高元一族和渊盖太祚一门全都迁至我中原;二是将保存完好的高句丽国军队全部调出半岛,分散安置于我朝各处,不许回国;三是半岛全面汉化。”

“嗯有些道理。前两条都好说,与朕想法基本一致。只是这第三条太过笼统了些,还需做很多细致的安排。玄遂先生可有计划?”

“陛下,这鲜州现有高句丽人近600万,不是小数。微臣计划将其迁出一半,即3百万人分散至我朝各地居住。这部分人只需两年便可与我朝百姓无异,融入我中华。留在半岛的另3百万高句丽人全部施行同化教育,即从语言、习俗、礼教等各方面学习我朝,不许再讲高句丽语。如此最多三年,半岛便可真正纳入我朝,再无异族。”

“好!玄遂先生办法可行,也必须如此。要从孩童抓起,可将适龄孩童全部收入我中原学堂,从小研习我中原文化,受我中原文化熏陶。只是,偌大一个州,不亚于我齐郡大小,只剩3百万人口太过稀少了些。”

杨二说完,起身背手原地兜转着思考了起来。

若想彻底由中原汉人统治鲜州半岛,必须从中国迁移百姓过去,类似于后世民国时期的山东人民自发的闯关东运动。

想到这里,杨二似乎有了可以借鉴的主意了,于是说道:“如今我朝齐郡人口众多,且与鲜州隔海峡相望,不妨迁齐郡百姓入鲜州生活。汝等觉得如何?”

“陛下,要说人口众多,生活富足,非齐郡莫属。那王博在齐郡可谓是做的风生水起的,工农学商无一不兴盛,特别是海贸这块占据了外贸交易的近7成。就近迁齐郡百姓过去最好不过。”外事民族部驻扎涿郡副相王懿说道。

“陛下,不知欲迁多少我汉民百姓入鲜州半岛?”李密关切的问道。

“最少要迁3百万人口过去,或可再多些。”

“陛下,不如令王博迁3百万属民过去,在令我朝各州府各迁30万人同去,这样便能解决鲜州人少之短。”军情处负责齐郡、冀州的副相李太智谏言道。

“呵呵!好!就这么办。为鼓励我朝各州百姓迁居半岛,玄遂先生可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给汝三个月时间,拿出一套利民优惠条款来给朕看。半年为限,组织大规模迁民。”

“是,微臣遵令。”

“另外,原涿郡守备军薛万彻部10万将士驻守平壤城(原高句丽国都长安,现已改名为平壤),15军楚能部和鲁明月水师一部驻守南部海港金海京(即后世的釜山),以防海峡对面的倭国人入侵。其余现在鲜州各军全部回到各自出发地镇守。”

由此,治理鲜州的基调便定了下来,这为鲜州半岛彻底融入中国奠定了基础。

“陛下,渊盖太作父子又来了,这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