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制造出真假难辨的假银币,不但要做到外表像,而且大小和密度也必须差不多。毕竟,这个年代,有一种很简单的辨别银币真假的手段比较法……
有经验的人只要把两个银币对比一下,然后用简单的天平称量一下就知道。只要以一枚真银币作为参考,另一枚银币通过称量和对比就能看出来。
但正是因为这种手段简单落后,才给了马林操作的空间只要密度和外观差不多,这个时代的人很难看出来。
事实上,之前马林就做过一种铅、锌和铜的假币。但那种假币的问题很大,为何?因为锌的密度只有714克每立方厘米。想要造出逼真的假银币,就必须多加铅,以填补密度差异。
可问题在于,如果铅加多了,时间久了,“银币”外表就会发黑。发黑后,都可以拿这种假银币当铅笔写字……
而镍的密度和铜一样,这样制造假银币时,就可以少加点铅。铅只要少一点,问题还是不大的。只要添加的铅使得密度和真币差不多,且因为铜和镍的密度一样,镍想放多少就放多少。
而且,古巴红土镍矿的处理和冶炼非常简单。虽然红土镍矿中伴生有钴矿,但还原反应得到的镍块,即使含有钴金属也没事。因为,钴的密度同样也是89克每立方厘米……
可铜矿的开采冶炼就复杂得多,因为,铜矿的含铜量能达到1%就算富矿了。像法一伦铜矿那样能有好几个百分点的含铜量,就算富矿了。
此外,铜矿一半多为伴生矿,往往伴有金银铁等多种伴生矿。所以,铜矿的筛选,很是麻烦。而红土镍矿的成分则比较简单,金属主要是镍,伴生少量钴,处理起来比较容易。
从开采和冶炼成本来说,镍的生产成本是比铜要低不少的。所以,马林宁可多加点镍。不过,考虑到以后要搞不锈钢,他还是省着点加了。但第一批假银币,马林还是加了不少镍的。其原因就在于欧洲铜价太贵了……使用太多铜,成本有点高……
但在未来,如果能从明朝和日本获得廉价铜,他还是更愿意多加铜的。毕竟,从整体来说,镍是比他铜更稀少的战略金属资源。
也就是马林是穿越者,恰好知道古巴有容易找的红土镍矿,才使得获得镍的获取成本比较低。另外,这次马林主要是实在缺乏货币了,才会用大量的镍去制造假币的。如果能获得大量的廉价铜和白银,他才不乐意用镍金属去造假币的。
……
这一次,威尔茨在古巴干得太出色了。他毕竟是矿山工程师出身,对于开矿太有经验了。马林这次一下子就获得了50吨镍金属,相当于5000万.克。如果每枚15克重的假银币添加1克镍的话,足足可以制造5000万.枚法国德涅尔银币啊!
5000万.德涅尔是啥概念?德涅尔和帝国芬尼的兑换比是2比1也就是说,5000万.德涅尔相当于2500万.芬尼。而60芬尼等于一枚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