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问的,尤其是去年两门补休被吓了一跳。
“还行吧,及格肯定没问题。”能考多少,唐大树没敢说死,但是确实及格无忧,因为自从他在澳洲客人参观时一鸣惊人之后,各科目老师对他都有了好奇心,反正他应该是被所有老师认识的学生。这个荣耀向来都只是在团学会里的风云人物才有的,他作为“平民百姓”是第一次。
不过有得有失,难免为盛名所累,从那以后,他就没有逃课的机会了。也就因为这样,混个脸熟的他在老师们的眼中印象还是颇好的:上课认真听讲、从不缺课。所以万一差个几分的,同情分可能会出现了。
“那就好。”老爸对学业问题就一笔带过了。什么时候老爸对自己的要求变得这么低了?也许在他们那辈人的心里,考上大学、中专就意味着“学有所成”了,只要要时能拿个毕业证就行。毕竟农村人的思维,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国家包分配阶段。
老妈的要求更简单,后几年竟然时不时地问自己在学校里谈恋爱了没有。因为那时村上和他同龄的已经有人结婚了,当然是没有结婚证的非法婚姻,但被世俗所认可。难道读中专、读大学就是为了谈恋爱?校园学习风气坏掉虽然有很多原因,他们也是重要推手之一。
“今年行情还好吧?”唐大树问。作为家里二代中唯一的男丁,他有义务知道些父亲的事,同样地,父亲也时常分享他的想法和计划。在这件事上,他们父子几无代沟。
“年前已经跑了十一趟,净收入四万多点,不过本息要还三万五,还要焊个铁锚,算下来能节余点钱。前几天我和你徐叔看中一条200吨的船,想过年把船卖了,再借点钱合伙盘下来。”父亲这是为一年的收成作总结,然后提出新计划。
唐大树从小耳闻目睹,也知道很多船上的事。作为运输用的驳船越大越好是学识,毕竟河里船越来越拥挤,每走一趟不容易,吨位越大收入越高。印象中父亲的船从40吨变到60吨,然后是100吨、200吨,最高达到350吨的时候,河里正常行驶的最小也有500吨了。
当没有船队愿意接收小吨位的驳船时,所以没有办法的父亲在几年后卖了船,在省城给他买了商品房(贷款),然后告别船员生活,这是后来。
这其实是一次解脱,至少唐大树后来是这样理解的。表面看起来船民的船越来越大,但欠款额也越来越大,一直都是卖小船加贷款换大船。看起来很有钱,但最后还完贷款落了一条船算是好的,最惨的是在行情差时又借钱进入的。使船人俗称“鸭蛋财主”,就是这么来的。
而父亲的这次投资计划其实是亏的了:本来和那位徐叔是关系很好的两家,因为合伙投资后来意见相左,导致贷款购买的那条船一直没跑起来,两年后只能贱卖。考虑到那时通货膨胀之厉害以及民间贷款利率之高(年息二分、三分都是常态),这两年赚的钱其实都砸进去了。
虽然这些经济困难并没有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