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国土范围广阔,但是人口实在是太少了,好多前朝的土地,甚至没人种植。这样是不对的,应该把商人都逼得回去种地才是。
老家伙的奏折,李承乾看了两遍,才敢确定这是他想对勋贵下手的前兆。字面上的意思虽然都是为了百姓,也确实是如此,可是掩饰不了字里行间隐藏着的套索。
这混蛋,估计是针对之前朝堂开放勋贵经商的政策,想要劫富济贫呢!
见太子若有所思,李世民也不打扰,借着这个时间处理了一份奏折后,才问:“怎么样,你怎么看?说说,如果是你,会怎么批复?”
把奏折推到李世民的面前,李承乾才说:“如果是儿臣,一定会拒绝他的建议。商税是要更改,可却不是现在。”
“哦?和解?”
李世民很想看看太子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看样子他并不是害怕东宫的产业受到波及,而是有什么别的理由。
论治国治民,李世民绝对不会询问李承乾的意见,但是涉及到商业,就不一样了。李世民对儿子几年之间就让东宫变成富豪的能力,很是欣赏。
老老实实跪坐好,李承乾才说:“父皇儿臣只是站在东宫商队的角度上解答您的问题,若是说错了,您一笑而过就好。
您在夏州开矿一事上,看到了勋贵对经济,也就是商业圈子的促进作用,也看到了财主对地方繁荣起到的效果。如今放开‘为官不得经商’的禁令,就是想看看是不是真的有效。
商业繁荣起来,其实对大唐有很大的好处。商税收入高,就能减缓农民的负担。儿臣只听说有因为加税崩溃的朝代,没听说有因为减税覆灭的。
但是,就像种植作物一样,刚撒下种子就想着收获是不对的,刚抽穗就想着收获也是不对的。您才放开禁令,勋贵们一定会对经商、发展产业焕发激情。若是这个时候就更改商律,哪怕只是小小的更改,也会惊到他们。起到反效果就不好了。
维持原本的商律虽然有放纵之嫌,但是等种子变成真正的作物后再收割,岂不是更好?”
说完,李承乾才松懈下来,把腿放开。明明孙思邈已经说过没有大碍了,可是跪坐的时间长了,腿还是很疼。
可是不跪坐不行,这就是所谓的“正色”,既然要认真说话,态度就要认真。
李世民见李承乾说的认真,自己也思量了一下,发现果然如此。
既然对商业寄予厚望,就不能在初期收割,多浇水、多施肥才是。
满意的点点头,李世民笑道:“看样子你的眼光很长远,既然如此,朕以后就把关于商业的折子都交给你处理了。你的太子玺印,也是时候雕刻了。”
远远的听到丈夫这么说,长孙就忍不住露出了笑容。正式雕刻太子玺印,代表着太子拥有了处理政务的资格。如果朝臣不阻拦的话,那李承乾将会真正的成为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