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官府和百姓的关系

作者:抉望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周围基本没有人烟,都用不着清理周边百姓了。”

循着张亮的手指看了看,李承乾对这个小港湾很是满意,首先,它避开了渤海这片随时开战的地方,再者,它在山东半岛“犄角”以南,如果是跟南方有什么交涉的话,还能剩下一段不短的路程。

“那就这里吧,咱们去找登州刺史赵毅吧,在长安的回信到达之前,先把路开辟出来,最基础的库房得准备上了。”

张亮点点头,如果不是太子吩咐,平日里他是不会主动跟登州刺史接触的。

见自己的舰船没有什么大问题,李泰就收起自己的图纸,准备打道回府。而李恪,虽然很想再跟张亮取取经,但是长久的在他这里停留也不好,也跟着李泰回去了。

至于李承乾,把图纸交给李泰让他捎上以后,跟张亮一起去见赵毅。

说是刺史府,实际上跟县衙的衙门没什么区别。登州地处荒僻,州制时有时无,之前的登州刺史,还没筹够建造登州刺史府的钱呢,就莫名其妙的变成了县令。

进入略显破旧的刺史府大堂,李承乾也不推辞,直接坐到了首位上,张亮则是坐在了次位上,也没有客气的意思。一州刺史在太子和国公面前,实在是排不上位置。

“殿下,登州的劳力征辟,恐怕有点问题,事实上,登州施行免税的制度,不管是海边的人家还是内陆的人家,都适用朝廷的免税政策。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徭役。”

唐朝的徭役,其实是租庸制度,租庸制度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租庸调制的内容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闰年加二日,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

而一个地区减免赋税,徭役自然也是取消的,否则,每丁每年都要服徭役。换句话说,李承乾此时要建造造船厂,找不到免费的劳力。不过....

“既然登州赋税全免,那就招募民夫,孤付给他们工钱。既然登州海边人家比内陆人家富裕,那就优先招募内陆人家。至于工钱的多少....你去调查一下州府的劳力价格如何,加个五成给也就是了。”

赵毅立刻答应下来,加五成的工钱啊,既然如此,恐怕登州百姓会群集响应,民夫会很快招募齐全。

跟赵毅商量好民夫招募的事情后,李承乾就把一部分的钱交给了他。工资高,而且还是“现金支付”,造船厂不快速招到人才是怪事情。

在把民夫的问题交给赵毅,将资金的管理交给一路疾驰而来的黎达海后,李承乾发现自己顿时又没事儿做了。很难想象黎达海说的“还有很多”、“足够”是什么意思,话说,继岭南海港和赈灾等一系列投资以后,李承乾发现,自己的钱又充实了起来。

直到现在他才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