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事了

作者:抉望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p>

终于,御医的诊断结果确定了,就是怀上了。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长乐大喜过望,但是想起这个时候的特殊,又黯然起来。

见长孙得到消息已经过来了,李承乾只好拍拍长乐的肩膀说:“放心吧,有皇兄在呢,你要是觉得皇兄这个太子不咋滴,不还是有母后和父皇给你撑腰嘛。哥哥倒要看看,满朝御史言官,哪个敢对你指手画脚的!”

听了皇兄的话,长乐才由忧转喜,笑道:“您怎么会不咋滴呢,谢谢皇兄。”

再拍拍长乐的肩膀,李承乾才把空间让给了急匆匆而来的长孙,起身朝书房走去。

这段时间,他虽然沉浸于牌局之中,但是政务事实上并没有放下。只不过,跟前段时间的休息一样,只有比较艰难,需要多人一起出谋划策的奏折,才会送到他这里来。

今天也有一封,只看整洁没有任何评语的奏折,和里面夹杂的几张白纸,李承乾就知道这个奏折有多麻烦了。

遇到这样的奏折,哪怕是房玄龄也是不敢随便评阅的,一般都是大家集思广益之下,栽得出最终的结果。若是他们几个人都没什么主意,才会拿到朝堂上,当众议论。正因为如此,一般在朝堂上完美解决一项问题的人,也会直接获得皇帝的看重。三两次之后就能升官,倒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打开奏折看了一遍,李承乾就知道这份奏折为什么没人敢直接评阅了。

这是兵部的折子,内容是申请在辽东边城囤积火药武器,用以备战。而提前准备齐全,也免了运输仓促的问题,使得大军可以轻装前进,争分夺秒的奔赴战场,只需要短暂的修整以后,就能开始战斗。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古来有之的道理。但是,当大唐民间囤积的粮食,已经能够达到“拆东墙补西墙”的效果的时候,也就没必要了。简单来说,就是军队直接从边境临近的州府抽调粮食,过后朝廷的运输队补上就是了。

这么说的话,这份奏折的主要问题,就是要不要在辽东边境囤积火药武器了啊!

再看了一遍,特别是看到这封奏折的落款是“侯君集”以后,李承乾下定了决心。

出于对这个人的警惕,哪怕他说的很有道理,也不应该答应。确实,按照他这种提案,出征军队能够免却不少的麻烦。但是,火药武器可是一种祸端啊!毫无疑问,为了打一场漂漂亮亮的战斗,一雪中原的前耻,火药武器必然是要大量使用的。

别看高丽不大,但是想想皇帝老爹那尿性,李承乾认定,这一次出动的火药武器,只会比出征薛延陀还要多许多。如此一来的话....

提起红笔,李承乾毫不客气的就在兵部的奏折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驳”字,并在这个字的旁边,盖上了尚书省的意见。拿出一张纸,李承乾换黑笔写道:“致父皇、房相、魏相:火药武器,若非大军出动,不可囤积。一为安全故,二为预防计。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