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它们就会如同历史上一般,落入大食法的圈子,或者被西人殖民。
不过,以现在的生产力,想有效管理南洋是不可能的。
从辽北到广南,从吐蕃到东瀛,大唐基本征服了视线内的所有土地。
能维持现在的版图都不容易了,需要极高的统治水平。
其实大唐境内,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开发。
综合眼下情况,李晔只能封地了。
对大唐对华夏有功勋者,大唐绝不吝惜赏赐。
李晔旋即册封王师范为诃陵郡王,爪哇之地归其所有。
未来可依据唐人多寡许其建国。
朝堂上没有任何反对声音,他们普遍对南洋不感兴趣,甚至对东瀛、昭明、昭宋的兴趣也不大。
反倒是劝李晔偃兵息甲的奏表,这几年渐渐多起来。
李晔一概置之不理。
武力是大唐帝国的基石。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五代的匹夫安重荣的名言振聋发聩。
晚唐之所以闹成这个局面,很大原因就是皇帝没有握住兵权。
失去强大的武力,也许李晔这一代能安然渡过,但下一代呢?
权力凭什么维系在老李家手中?
地方上一定会出现挑战朝廷权威的势力。
就连朝堂上,也会有人跃跃欲试。
别看现在归化策顺风顺水,其实是因为有提着刀子的人在后面压着。
人一旦吃饱饭,各种事儿就来了。
外部看得见的敌人不可怕,内部看不见的敌人才可怕。
无论李晔的起点多高,衰落是必然的。
比起赵宋的冗兵百万,大唐的这三十万禁军还是养得起的。
再说裁军出来的利益会落到谁手中?
刚过了几年好日子,文人们就想爬到武人头上,掌控大唐帝国的一切。
这其实也是一种夺权。
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漫长而无孔不入。
随着大唐帝国的日趋稳定,文人掌握的权力必然越来越多。
这是历史的惯性。
所以昭明国的存在就非常有必要了。
如果中土腐化衰落,昭明国可以重新为大唐注入活力。
历史如同原始丛林,黑暗而冷酷。
司马家篡了曹魏,进入贵族共和,上层建筑醉生梦死,底层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华夏失去内部新陈代谢能力,只能诉诸于外部。
而司马家与贵族们的所作所为也没比五胡强多少。
与其被动的等待黑暗命运降临,还不如主动留下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