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的一切和自己不同的地方都会羡慕,包括肚子疼去医院或者近视眼戴眼镜。
“还是在这边吃啊,饭店又不会搬走。要是你们想带饭盒也可以。有地方热吗?”
“没有。老师有地方热,同学没有,就那么吃。”
其实从99年开始,京城已经在推广学生营养午餐了,只是并没有全面普及。
到这会儿,数据是吃上营养午餐的中小学生不到三十万,不到六分之一。这些午餐由五十多家定点单位配送。
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吃不起。
一顿午饭三块多四块多,对这会儿的家庭来说负担不算小,一个月一百块上下。这只是午餐。
还有一个现像就是在吃得起这部分学生中,很多都是把营养餐扔了,去校外买东西吃。因为不好吃。
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声中,这些营养餐定点单位什么都敢做,认为孩子好糊弄,也不会分辩好赖。
张小悦和张小愉她俩的学校搞的是小食堂,交了钱的孩子就在小食堂去吃,没交的就自己想办法。
带饭盒的都是没交钱的,所以也就没有地方热饭了,夏天还稍好一点,冬天就是凉透的。学校不闻不问,谁叫你不交钱的?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真的是什么事都会发生,很多都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而且,还得说一声,幸好这还不是强制行为。不过到了一零年前后,就开始有点那味了,各个学校开始行动。挣钱嘛。
“你俩还是回家来吃吧,带饭盒又不给热,别吃坏了肚子。还有你们那些带饭盒的同学,可以让他们来咱们家热饭。”
“那我们可不可以请她们吃好吃的?”
“可以叫她们一起在这吃饭,也可以偶尔请客,但是不能经常。”
张彦明也不知道这事儿应该怎么处理。
带饭盒的学生,一般家里的条件都不会太好,也就是普通家庭,父母都比较忙碌那种。
如果小姐妹请了她们来吃饭,会不会影响她们以后的生活?会不会引起她们对家对父母的不满?这个都不好说。
孩子是没有什么分辩意识思考能力的。
这不是什么好事儿,但是没办法和两个孩子说。其实就算是天天请,也就是那么几个要好一点的,一年又能吃几个钱?
但能那么做吗?肯定不能。
这都没办法和孩子解释。张彦明提出可以让她们来这边热饭,已经是力所能及的提供帮助了,冬天可以保证她们吃一口热乎的,对身体也好。
如果说少收点钱,让这些学生以后就过饭店这边吃,也不行。这事儿好说不好听,不知道会被传成什么样呢,弄不好还要被学校举报。
不要钱呢?也不行。
做好事也没有这么干的,除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