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车营可以说更具有时代的杂糅性。因为除了战车战术的运用,蓟州车营还包含了早期的线列战术。而在当时的欧洲,线列战术还并不流行。也正是如此,戚继光在后世才会被认为是东方的近代陆军之父。
不过,即使车营的优势很多,但它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缺点——太依赖平坦的地形。一旦地势崎岖,车阵战术就很难发挥出它的威力来。因此随着时代的推移,尤其是火器本身的快速发展,使得车阵最终被新式的步兵方阵所取代。
在原历史上,这个取代车营的战斗模式,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近代陆军起点——西班牙大方阵。
咦,是不是发现有什么奇怪的问题出现了?不错,问题就出在高务实。
高务实的出现,给大明带来了火器的发展,带来了比西班牙大方阵更先进的步兵线列战术,因此高务实自己领兵时并不搞偏厢车。他更愿意用高度的组织性和高额的抚恤、赏赐来获得近代化军队最为必须的严格军纪,然后以此为基础执行他的“排队枪毙”和刺刀火枪方阵战术。
至于说为什么这样,刚才已经说过,偏厢车对地形要求很高,而排枪阵、刺刀火枪方阵在通用性方面的优势就大多了,几乎哪里都能用。
再有就是从简化后勤来考虑。高务实非常注重装备的通用性和简单化,因此他在执掌户部并实际控制兵部之后,砍掉了边军中很多花里胡哨的各种武器装备,尽量压缩武器装备的种类,由此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大大降低了补充难度。
戚继光在战术上自是卓然大家,但要说到规模化大生产之类的事,显然就不如高务实擅长了。况且中国历来讲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所以戚继光作为武将也没有必要考虑军需生产与后勤调度的便利性等问题,这种事天然就是该高务实来考虑的。
不过高务实全面掌握户部、兵部的时间并不算很长,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戚继光训练的各路大军之中,除了最后一支——也就是禁卫军——之外,其余都沿用了他的第二阶段车营体系。
如果将方才所述车营战法看做的是戚继光车营的第一阶段,把高务实的基本不用车营看做第三阶段,那么在这两者之间的就是戚继光车营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车营的主要特点就是武器简化、编制简化,但作战思路上则依旧是依靠偏厢车的防护以确保士兵较少损失。至于其呈现,今日的战场便可见一斑——不过并不完全。
第二阶段车营在原则上也是车、骑、炮的协同作战,不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根据战况不同、对手不同,也可以临时调整。
就好比今日他们面对的是日军,日军相比明军而言,无论骑兵部队还是火炮部队,都可以说是不值一提,他们赖以成名的战法就是铁炮队,也即火绳枪队。
除此之外,日军虽然普遍个头较矮,但因为战国两百余年的互相厮杀,使得日军近身搏斗偏偏还比较凶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