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才总算是熬到了吏部尚书。
孙承宗接任吏部尚书后的吏部自然没敢再违拗圣意,老老实实地选派起流官来。
而没多久,朱由校也回了京城。
“为灭一虏寇而已,竟兴兵数十万,耗费钱粮无数,这样的帝王非是社稷之福也!”
寓居京师的举人吴伟业看着因进城而络绎不绝的天子亲军,不由得对自己身边的同科好友赵进美说了起来。
“所以,君权当有所限制,因为,任由这样的话,这天下之利只会更多流到杀人如麻的屠夫手里,而不能藏富于民。”
赵进美说道。
历史上的明末已经开始出现限制君权的思想。
而朱由校在强征商税后,进一步刺激了商业型士绅,也就使得这类思想比历史上还要泛滥许多。
这也算是无法避免的事。
毕竟大明的商品经济已经高度发达。
富贾巨商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富有程度也是全球其他国家的富贾巨商不能比的。
因为大明帝国的富庶程度就不是其他国家能比的。
自然而然,这些富贾巨商在经济上拥有很多财富后,也会谋求政治上的权力。
以前皇权弱势时,可以通过收买官员或者让自己的子弟成为官员来实现这一权力。
但现在皇权强势,君主专制的更加明显,许多代表富贾巨商利益的士子也就更希望能限制一下君权。
“限制君王之权,哪有那么容易,以如今那位的性子,是不会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
吴伟业苦笑着回道。
“是啊!以我看来,理想的制度就是,决策之权,当如以前一样,归于重臣廷议,以投豆(投票的意思)决议,而重臣则由天下人推之,帝王自当无为而治、从善如流即可!”
赵进美回道。
……
“熊爱卿心事已了,且加上年事已高,上本请求致仕还乡,朕自当允准,另,徐爱卿也上本言,年已老,疾病缠身,已不适应政事堂的繁琐事,有意想多活几年,潜行学问,朕也不能不准!毕爱卿又言,如今朝廷内外冗务激增,当添阁臣以及政事堂大臣,朕也得准予。”
朱由校这里正一回到京城就说起关于一些重臣致仕以及选用的事来,且又说道:“而这里面就涉及到新的重臣任命和决策之事,朕知道,你们大多最能接受廷推,而不怎么接受帝王特简,觉得后者有失公允,甚至可能不明,在多数文臣士子们看来,朝臣们总是要比君王明智一点,但事实就是如此吗?”
“朕遍览诸先帝实录发现,以往廷推之大臣并非都能胜任廷推之职,所以,这重臣选用,当如何选用,还得有更合理的制度,朕不介意大臣荐举,毕竟朕虽是帝王,也不能尽知所有大臣才德如何,但朕可不认为让京中官员们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