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大明社会现状与文官的局限

作者:枫渡清江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校大搞社学教育,到如今的天启十年,有文化的工人子弟更是不少。

另外,商人数量也比以前多不少。

还有,常备军数量增加。

羽林卫和勇卫军的官校数量就已达二十来万。

锦衣卫数量也达到了十五万多。

东厂也不必说,全国各地的东厂反贪司加上综合门市的人数,也已不下十万。

还有负责征税的西厂。

商税、关税比农业税征收要负责得多,所以,西厂的官校比锦衣卫和东厂的官校都多。

接着,就是读书人,朱由校虽然即为之初,杀读书人如麻,但架不住他一而再而三的扩招,再加上读得起书的人越来越多,所以,这些年,读书人的数量没有因为朱由校的严刑峻法而减少,反而还大幅度增加。

不少读书人依旧一边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对如今朝廷的不满,一边依旧趋之若鹜地参加科考,老老实实地做八股文,然后成为有功名的士子。

毕竟,就算朱由校再怎么用各种方式,如锦衣卫、东厂、亲信官员密报、都察院御史监视所有官员,还严禁贪污,严禁吃拿卡要,但当官依旧是有不少特权的,自然也就依然有很多人想当官。

工人、商人、军人、读书人,还有一直大量存在的农民和地主。

这些不同阶层的人各有各的利益诉求。

而且所处的背景也各不相同。

因此,思想也不一样。

有因此想要限制君权、限制官府权力,想让被官营控制的产业利益让于民间的。

有依旧想让朝廷宽刑甚至刑不上大夫的。

有还是想让朝廷轻徭薄赋的。

也有想朝廷继续开疆拓土的。

更有想朝廷把欠薪的雇主大卸八块的。

对于袁可立、毕自严和新入政事堂的刘鸿训等大臣们而言,把现在的大明治理好还是很难的。

“毕阁老,织造局奏报,织造局经营已比去年少盈利三成,盖因纺纱机与织布机制造技艺被民间织造大户通过各种方式得到,且加以改进,后又因更高的俸银挖走织造局成熟工人,使得织造局利润大减,故织造局请旨,严格管束织造局工人自由选择雇主之事,以在下之见,工人自由选择雇主,是得多加干预,不然影响的是朝廷国帑,故在下票拟的是,今后织造局工人除非被解雇,而不得再换雇主,若无故不去织造局工作,便以玩忽职守罪,令有司拘押,轻则处以杖六十,重则处以流放,您看?”

协同毕自严处理经济类政务的新晋大学士李国普此时向毕自严汇报着这样一件事来。

毕自严虽说曾经主动建言安置流民,避免其生事,但也不是说,他真的在思想上先进到真的把无产者的利益放在心上的地步。

他更关系的是大明朝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