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干活,就有钱拿,然后可以买米买油,养家糊口。荒滩野地开垦为良田,臣再招流民耕种,时下刚好快到春耕,官府无息贷给钱财,让流民购买粮种农具,秋收后流民留下足够口粮以余粮还贷,如此,流民就有了生计和活路。如果流民愿意在温州定居,连续屯垦五年后,他们所耕种的田地可转为永业田。这样官府既解决了流民安置的问题,又增加了土地和税收,可以说是两全其美。”br />
“可官府哪有这么多的钱财用于付资和借贷?”赵构对家底还是有所了解的,毕竟年年打仗,地主家都没余粮了。
“陛下明鉴,微臣手里确实没有多少钱。”
“没钱,那钱从哪里来?”连吕颐浩也忍不住插嘴问道。
“借。”
“借?向谁借,利钱多少?你自己借钱,又无息贷钱给流民,那利钱由谁来付?”
“臣向城中商贾借的钱,也不用利钱。”
“什么?”赵构有点不相信,讶道:“商人逐利,哪肯不要利钱。”
“是啊,是啊。”
群臣纷纷表示严重怀疑,从没听过商人发善心借钱不收利息的。别说不收利息,就是收两分息都算是高风亮节了,朝中衮衮诸公自己借钱出去,哪有不收个三五分利的。
“陛下说的是,商人都是无利不起早。城中商人借钱给臣不要利钱,但有一个条件。”
“你看看,我就知道,无商不奸啊。”吕颐浩恍然大悟。
“有何条件?”赵构追问道。
“陛下知道,温州临海,近些年海外贸易日渐兴盛。”
听卢知原这么一说,赵构的脑子里浮现起了瓯江上的点点白帆,不由地点了点头。
“海外贸易兴盛,这市舶的税也就水涨船高,借贷的商人提出的条件就是市舶税,他们要包税三年。”
“包税?何为包税?”这词够新鲜。
“所谓包税,就是商人将市舶税整年承包,一次性付给官府一个定数,当年的市舶税就由商人出面负责征收,收多收少都是他的,亏也好赚也罢,也与官府无涉。”
“噢。”赵构是第一次听到这么新奇的生意之法,继续追问道:“那如果市舶税大增,官府一年只得定数,岂不是大亏?”
“陛下有所不知,海外贸易兴盛不假,但也是看天吃饭,海上风浪无情,这门生意风险极大,谁也不能保证年年顺风顺水。而且官府每年的定数,自然是要经过估算的,和官府自己征收,除去其中的火耗实际上是相差无几。官府既然能旱涝保收,不担风险,又能省了人力物力,何乐不为?”
卢知原这么一分析,大家纷纷点头。
确实,你承包给人家怕人家赚太多,你自己吃亏;但反过来,如果人家收的没有给的多呢。
“爱卿真是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