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此金刚非彼金罡

作者:诩铭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魁星”,后成为主宰文章兴衰的神仙。

另外的“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为“斗柄”,曰“杓”。

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舀酒的斗形,故名北斗。

通过斗口的两颗星,“天枢”和“天璇”连线,朝斗口方向延长约是它们间距五倍的地方,就能找到北极星。

古籍《观象》记载:“北极星在紫微宫中,一曰北辰,天之最尊星也。

其纽星,天之枢也。天运无穷,而极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所以,北极星又称“帝星”,或是“紫微星”,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古人将北斗七星和北极星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统称为“斗极”。

根据日常的观察,古人认为相对位置固定于空中的“斗极”,处于星空旋转的中心,群星绕其旋转,是天空的主宰。

所以,古人是相当重视对于“斗极”的观测的,“斗极”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会被如实的记录下来,以供分析研究。

经过长年的观测和总结,古人发现因为季节的不同,北斗七星的“斗柄”在前半夜夜空中的位置也不尽相同。

因为限于科学认知,古人感觉“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似乎都是随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而来临的。

古籍《鹖冠子》中就将这样的观测情况记载了下来,并做出了总结。

“斗杓东指,天下皆春;斗杓南指,天下皆夏;斗杓西指,天下皆秋;斗杓北指,天下皆冬。”

古人根据总结经验,以北斗七星的“斗柄”周旋四指来厘定节候,北斗七星逐渐神化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

我国古代视北极星为天帝的象征,而北斗七星则是天帝出巡天下所驾的御辇。

这样的神学观点,在我国的天文学着作《甘石星经》中就充分的体现了出来,书中记载:“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亦为帝车。”

《甘石星经》认为,天帝坐着北斗七星视察四方,定四时,分寒暑。

这“罡”就是“天罡”的简称,指的夜空中出现的,会变换位置的,北斗七星的“柄”部那几颗星的统称。

而“金”字,意为至坚至纯,实体则为世间珍贵之物。

两字合为一词时,就是指的坚不可摧,牢不可破,道教之中也有相应的护卫阵法,如“金罡阵”。

所以,盛青峰思量了一下之后,认为以尚白风从小就习练武艺的经历看,他口里说的这两个字,怕是后者的“金罡”两字。

但是,盛青峰想要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来找机会活跃一下气氛,让大家紧张的神经得到片刻的放松。

于是,盛青峰决定向雍铭学习,通过“装糊涂”来让大家放松。

雍铭到底是做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