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有存者。鸿章深知将士多不可恃,器械缺乏不应用,方设谋解纷难,而国人以为北洋海军信可恃,争起言战,廷议遂锐意用兵。”
李鸿章认为老兵死的死,退役的退役,现有北洋军队将士不能倚靠,抵抗不了倭国军队。
其次,北洋舰队缺乏船械与倭国形成鲜明的对比。据史料记载,“初,鸿章办海防,政府岁给四百万。其后不能照拨,而户部又奏立限制,不令购船械。鸿章虽屡言,而事权不属,盖终不能竟厥功焉。”
由于停止购船械,导致光绪二十年1894年,“北洋铁快各舰,堪备海战者只有八艘,余船尽供运练之用”。而倭国则“每年必添铁快新船一二艘”。
说白了,北洋水师没人没钱,李鸿章不想打。
但在战争开始后,黄海海战前,李鸿章转变了态度,他开始主战。这点从李鸿章与英使,俄使的谈话中可以看出。
据史料记载:“英使欧格讷来津与李鸿章谈调停中倭战争事。欧称,现奉本国外部电,以中日战事未便持久,两有伤损,嘱相机劝解,是先私意相询如何办法。李答,事已至此,只有一意主战。与其赔兵费,不如留此费以用兵,断难依允?
李鸿章这一态度的转变也可以直观的反映在他对海军提督丁汝昌的指挥上,据史料记载,“李鸿章电丁汝昌,令统海军大队由威海径赴大同江口一带游巡,相机击逐倭舰及运兵船”。“李鸿章再电丁汝昌,命速来津面商赴旅拼战及运送粮械事,称:速带六船来沽,面商往旅拼战、渡兵运粮接济成败利纯,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刻即起碇,勿迟误。”
在战争其间,李鸿章反复电告丁汝昌要严守,非常直接指出,不能避战,应该与日本相拼。
李鸿章态度转变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因为以光绪为首的清政府的压力。战争期间,光绪电令如雪花般飘来,让李鸿章不得不重视。
其二,李鸿章认为可以趁此机会让北洋舰队再添新船,他认为添船必定可以与日本相抗衡,抱有一定的乐观心态,这也是他较积极迎敌原因之一。
可惜黄海一战,北洋水师损失严重,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倭国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这又造成了倭国可以肆无忌惮的往北方运兵,使之陆战更加顺畅。
然后,清国节节败退,朝廷主和派完全占了上风,朝廷、官兵不思战,战局一触即溃,最终战败,签订了屈辱的条约。
可以说,黄海海战的战败,是推倒多米诺骨牌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事件。
而现在不同了,此战,北洋舰队大获全胜。
如此一来,李鸿章不会转变态度,他依然还会主战。
朝廷中的主战力量也会占上风,会大力支持北洋水师。
接下来的战局走向,就难以断言。
最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