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之优雅行走于七彩霓桥之上,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冥冥之中又有那么一点“顺应天命”的意思。
如一座拱形长桥的彩虹,一端架在香满楼上,另一端落在一片茂密的山林里。
杨牧之闲庭信步走下霓桥,回头望去,那道起止香满楼与大山之间的绚烂彩虹也在这一刻悠悠然消散。而再看那座高楼时,却多出了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了,或许可以说,香满楼从此刻开始,“活”过来了。
此番登顶香满楼、跨越七彩霓桥,对他来说,不可谓收获不大,这是一份不请自来的大机缘,无缘无故就砸中了他这个幸运儿。
杨牧之随便找了块平整的大石,就地盘坐好,开始消化吸收之前感悟到的那份大道契机。
还在葫芦镇的时候,寒鸦江的摆渡老人曾经与他说过,这世间万千繁杂的修炼法门,其实大致也就是动静两类。
静,就是找个僻静之所勤修苦练,几年、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的闭关修炼,也可以称之为“枯冢修炼法”。说起来,其实多少有点借鉴了千年老龟的生活方式。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世间大多的修道之人都将这句话奉为圭臬。而事实上,那些站在了丛山之巅的强者,其毕生的修炼之道,大多都是遵行着这个法门的。
而另一种方式,就是“动”。
其实这个“动”,也并非泛指多走动、多运动,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变动”吧。
但凡世间修炼者,一味追求在“静”中寻找大道,长此以往的“闭门造车”,最易走火入魔。
因此,很多修炼者都是在闭关之余,在感到修为毫无寸进之时也会考虑多动动,四下游历,增长阅练,所谓修心,即是修行。
当然,还有那么一小撮人,他们是真正的幸运儿,不需要过多的特意修炼,也不需要年复一年的闭死关。
往往他们行几千里路、读几千卷书,做几件与人为善的好事,堪破自己或他人心境的几个瑕疵,就算是修行了。
于平凡生活之中,证得无上大道。
杨牧之,刚好就是这一种人。
世人苦苦求而不得更高一层的境界,终生无望的一个破境契机,对他来说,就好像随处摆在眼前,信手便能拈来。
这也是为什么杨牧之第一次金丹碎裂之后,在葫芦镇破境之时,能引来那般天地异象的原因之一了。
炼体、炼气、炼虚、筑基、凝元,这下五境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世间也不乏有那些根骨天赋出奇的天才,一年半载连破好几个境界,但这种人毕竟不多,要不怎么说是天才呢?
更多的修炼者,一旦走上了这条道,就要为境界、机遇、资源、法宝、杀力等等这些而烦恼。
而那些视中、下五境为蝼蚁的上五境修炼者,哪一个不是集大好气运、上佳天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