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火山口

作者:但笑无妨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灵犀洲地势平坦,左高右低,玉树宫所在的山脉就能算是一洲地形之最了。

而火山口,就坐落在玉树山后。

像一个脾气暴怒的凶狠少年,火山就静静沉睡在玉树山后,看着不远,行起路来却不易。如果直接从玉树宫最高的殿顶御风过去,那又另当别论。

关于这座无名火山,曾有吟游文人作过一首诗: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然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

行走于炎风吹拂的崎岖山路间,可以看见越来越多或年轻或年老的石匠,火山山脉附近石矿场不少,其中以一种名为火炎石的石材最为珍贵。

一块块开采出来的巨大粗石料,再以铁凿凿成四四方正的细料,也有客人定下那些珍贵火炎精石,一经开凿出来后就立即凿刻成精美石碑,再当场篆刻碑文,好似趁热打铁,最后才是以双头牛车将完成品输送出山。

因此,行走在牛马车道上,免不了沾上牛粪和火红的淤泥。

杨牧之对石匠分割巨大粗料的方法很是稀奇,驻足在一旁静静看了老半天。

石匠们先是在巨石上凿一排整齐的小孔,然后用一套铁锥嵌套在石孔里,挨个敲打过去,不知锤到第几个铁锥,巨石就会“嘣”一声分裂开来,十分有意思。

手艺精湛的匠人们,篆刻石碑碑文也极具智慧,名为“熏灯影”的石刻法,最是能完整保留文字的筋骨神意。

写好的字帖,用刀将字一个个挖空,然后整张纸铺在同等大小的石碑上,用油灯的烟来熏,很快就能在平整的石碑上就挖空的文字一字不差的留下来。

若是由精通书法的石匠来刻字,自会极尽可能减少每个文字中流失的韵意。

杨牧之与石匠们闲聊得知,开采石料虽然凶险艰苦,但比起忙碌地里农活来,更能养家糊口。

问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进山采石,日子除了苦和累,会不会无聊和看不到前方?

脸色黝黑的老石匠笑问:“贫苦人家的日子,不都是熬和挨过来的?日子苦累,便不过了吗?”

按照老匠人所示,杨牧之在一个不起眼的岩石上终于发现了一株“火兰”。

一色火红的根茎叶花,小小绽放的艳丽花苞,在热浪扑面的炎风中散发着她独特的异香。

杨牧之笑了笑。

“是啊!幽谷一支火兰,不曾见过世人,世人也未曾见过她,便不开花了吗?”

越往山中去,地势愈发险要。

有一种艺高人胆大的石匠,负责着一种异常危险的工作,叫“开山皮”。

就是那些经验丰富、眼光毒辣的老匠人,经过细致勘测后找到一处地方,凿开岩石表皮来验证是否生长有上等石料,其中不乏一些悬崖峭壁所在。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