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正轨,赵小匠也有了底气,于是除了从m国引进生产线外,又秘密引进了另一条生产线。
该生产线从德国引进,同时成立新的公司,工厂目前正在选址中,秦兰解释的这三人就是新公司搭的架子,实际上整个团队已经有的近20人,他们下半年就要去d国考查生产线并进行相关的学习。
赵小匠之所以不去学校外面招人,也是有自己的考虑,一来芯片这个圈子小,新成立的公司万康很快就知道了,至少在机床专用芯片没有上路前,赵小匠不打算与万康的矛盾公开化,二来赵小匠有的是时间,他能等。
这也是芯片行业的特点,技术大牛有些时候影响产品的开发,所以赵小匠在与万康合作之初就想好了要留一手。
在团队的建设上赵小匠也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精密设备是他的强项,所以重点就放在理论和原材料上。
接下来,又给三维软件团队发了水,这个团队是最大的一个团队,总数已经超过百人,现在在实验室的主要是全职人员,大概有20来个,其余的人都在家完成各自的任务。
负责人是刘聪,他虽然是研究生,可是管理能力不错,成了这个项目组的负责人。赵小匠对软件不是很懂,可是他觉得这是机床行业的又一个核心领域,所以也重点在发展,积极储备人才,由于软件开发工作是一个脑力劳动,而且很多时候并不是只要花时间就能出成果,有些时候是一种突发其想,所以这个项目有很多兼职人员。
最后这个小组也是一个核心,不过项目成员跟其他几组不一样,因为这一组的主要成员是赵小匠的室友郭昊然,四眼几人,同时这一组成员也是最多,多达上百人,他们干的活没有明确的任务,算是一种预研。
当然光靠这些学生是不行的,他们主要是给赵小匠另一个机构服务的,那就是刘明元联络的那些教授,这些学生就可以帮助这些教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来赵小匠可以通过这些学生了解真正的开发进度,二来也是一种人才储备。
例如郭昊然他们最近搞的一个项目微型机械,微型机械它不只是微小的机械,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尺寸在毫米以下,除了微型机构外,还涉及到微型传感器,微型驱动,微型控制等,这方面的研究对赵小匠接下对芯片生产线的改进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此外还有郭昊然他们强项机器人,赵小匠在这方向也是有考虑的,接下赵小匠打算在波山搞机器人控制工厂,也就零件加工由机器人配合机床完成,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和质量,也能更大限度的保密,这也是赵小匠要长期垄断核心配件必须有的基础。
一圈水发下来,赵小匠发现自己买的几箱水还不够,郭昊然还没等赵小匠说,就已经安排人开车买了几箱,这才让每人有一瓶。
“老郭你们表现不错,就是放暑假不回家,家里不会有意见吧?”赵小匠边说边给老郭他们也发了水。
“我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