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东西方雕塑的差异以及本文的灵感来源之1

作者:纠结于名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人雕得像人么?

是他们不懂得人体结构么?

反观古希腊的雕塑,每一件都是如此的活灵活现,每一件的肌肉都是如此的标准和完美。难道我们的工匠不如西方的工匠么?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秦皇陵里的兵马俑,无一不在证明着中国古代工匠对人体复刻的功力,如果他们愿意,完全可以把人雕的像真人。

可是终究是没有。三星堆的那些古人并没有把人雕的像人,或者说,他们有意把人雕刻至此。倘若去观察那些人脸,最直观的感受便是两个字——威严。

我一直相信,艺术是一种语言,一种可以跨越时间,让不同年代的人进行交流的语言。而古蜀国的雕刻中蕴含的那份威严无疑将我拉回到了千年之前,拉回到了文明诞生之初的血火年代,那些古代雕刻师用自己的技艺对我当头棒喝。

“喂!什么才是人?”

“看见了没有!?”

回归到人本身的定义上。

究竟什么才是人。

人。

究竟是一个形容词。

还是一个名词。

我想东西方的雕塑家给出了不同的解答。

在西方的雕塑家眼中,人是完美的,人的肌肉,人的线条,人的黄金分割的比例。而那份完美,西方雕塑家甚至不屑于用衣服去遮盖它。

而在我们祖先眼中。

人或许不是完美的,但人是威严的。

而那份威严,是来源于几何线条的简单运用,来自庄重的仪式感,来自内敛,来自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高标准的要求。

我想,东方人都听过一句俗话。

做人难。

倘若人出生就是人,那做人有何难呢?

倘若按照西方雕刻家的观念,那么全民健身就应该是我们通向完人的唯一途径,毕竟,他们的完美,是身材线条的完美,这看似很难,却也有诸多成功典范。

倘若欧美有神人,那么阿诺施瓦辛格一定位列其中。

(当然,仅限于年轻时候。)

可是如果让我们古代的雕塑家来看,或许阿诺永远无法被称作神人。

那么古蜀雕刻家手下的蚕虫及鱼凫,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我想年代太过久远,有些东西被历史的迷雾遮蔽,或许早已无法考证。

但是反观中原,倒也能窥得一些端倪。

作为被雕刻的最多的文艺作品,大禹治水向来被各个朝代被反复雕刻,包括今天,随处都可以见到大禹的雕像。

雕像中,大禹的外貌总是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不断变换风格。但是其内核,却从未改变过。我想,从那个男人扛起锄头开始,东西两方的文明就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过去,我只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