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这个办法并不是甚好,因为堆土容易风吹雨淋日晒,结果就容易风化,或者坍塌,宇文泰粗略看了一下,有些标志已经完全不存在了。
公路标识里程在现代社会是常见的事情,在古代也常见。
之前,宇文泰有想过这个问题,不过没有深入思考。但是这次不一样,要每隔百里地建图书馆,建钱庄,如果百里地等标识里程都不清楚,肯定会给这些工作造成不便。
他想了想,和苏绰合计了一下,想出了一个办法,植树。
由地方政府在百里地附近移植已经成年的柳树,柳树易活,凡百里植树一根,两百里植树两根,三百里植树三根,以此类推。
以州为中心点,向各郡县方向辐射。
他与苏绰、长孙无垢一合计,都觉得这个方法是最省时省力,植树还可以为路人在太阳下务工的提供歇脚场所,提供躲烈日之所。
想到即行,当下便与苏绰,长孙前去附近州县,就植柳标识里程工作进行部署。
令下,果然远近便之。
其实,客观来说,当然还是铁杆子贴牌标识最好,但是,那个年代的现实是,都在打仗,铁牌子铁杆,当时的科技是能造,但全国多少里程,多少路牌,这等消耗铁器,耽误了制造兵刃。
况且,西魏国力、控制范围本来就不及高欢,高欢控遏地区人口两千万,宇文泰控遏地区人口才不过一半。
各种条件限制,不是那么好铁牌标识的,这是现实情况,不是穿越就能解决的。
至于钱庄,地方政府听说可吸纳百姓存款,可房贷,有利息,还都是愿意搞,宇文泰在百姓中也做了调查,钱庄的设置减少了百姓流动所需携带银钱的不便,大部分百姓也赞同。
只是也有少数民众担心地方官吏刻意盘剥。
宇文泰笑,这个是国家可以规定贷款和归还利率多少的,而且不允许私人经手,国家会查账。
苏绰在这方面是一把好手,基本上不会出现问题。
还有他们在乡村,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受教育问题。
农村的孩子受启蒙教育的太少,尤其是荒村,几乎就是属于没有教师的地方,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受过教育,都不识字,而且汉人几乎是没有机会。
宇文泰走访之余,不由深深叹息,一方面是感慨古代的落后,另一方面也由于这种落后有许多的潜力就没有发挥出来,但是很多事情改变并非一朝一夕。
他目前所能改变的也不多,但是一点一滴去改变,总比什么都不做强。
改革看来真是系统的事情,之前调查的时候,他规定的那些考试科目书,发现乡村买不到,然后他决定在乡村建图书馆,以乡村的人口密度而言,一座图书馆对于那些想读书上进的孩子,凿壁借光是有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