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住高澄的主力,使得长安可以放心的谋取西南,这也是宇文泰不得不去做的一件事,而这就需要有人牺牲。就像我军史西路军。
有些时候,为了配合中央行动,牵制住敌人,使得敌人不至于骚扰中央行动,确实需要名将、需要牺牲来确保大战略、大战役的顺利推进。
宇文泰之所以一定要有一名重臣大将在河南牵制住高澄有两个极其重要的目的。
第一、自然是牵制住高澄,使得高澄不对西魏图谋西南的大战略掣肘;
第二、牵制住高澄,还要防止高澄趁着侯景之乱图谋江南。试想,如果高澄击败了侯景,河南无人牵制高澄,高澄撵着侯景后面追。
说不定大军一举击溃大梁!
要知道这个时候,慕容绍宗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击败了萧渊明的十万大军,江南军队不堪一击已经渐露端倪,这时候河南若无人牵制高澄。
高澄极有可能去搞江南,毕竟高澄忌惮宇文泰却对萧衍没啥好恐惧的。
所以,河南要有重将镇守牵制,毫无疑问,要牵制高澄,就必须将治所关口前移,贴近东魏腹心,王思政无疑是最佳人选。
能完成这么重要的,关系全局的牵制任务的,为天下所知的名将,宇文泰麾下本就不多。
独孤信、韦孝宽、于谨、李弼、王思政等数人而已。
独孤信、于谨、李弼还都长于野战,不善防守,独孤信也就这两年,在陇右,还算守城尚可,当年在荆州,被高欢打至退往江南。
于谨、李弼几乎都是野战经验,并无守城履历。
唯有韦孝宽也是合适人选,但韦孝宽如今依旧镇守玉璧,玉璧也须臾离开不得韦孝宽,西魏境内,守城名将,除孝宽外,即王思政!
因为取得天下瞩目大胜的玉璧城,首任城主就是王思政,并且玉璧城还是王思政自己铸造的,并且也熬过高欢一次进攻。
坚持九日,高欢败退。
但是,做出这番决策,同意王思政前移关口,镇守长社,宇文泰也很难受,他其实是知道王思政坚守河南,最终结果可能不太好,但是历史有时候篡改不太容易。
就像贺拔胜,宇文泰让他的生命延长到了玉璧之战后,但是还是乐极生悲死掉了。
他这时想着是不是把王思政撤回来?
毕竟他知道王思政一意孤行守颍川的效果不好,颍川和玉璧不同,玉璧本来虽说是高欢的领土,但是玉璧本来没有城池,是西魏凭空造出来的城池。
而颍川仿佛自古以来就是东魏不可分割的土地,有充分的的史料证明颍川属于东魏,颍川属于东魏的底线。
无颍川则无河南,无河南则高澄的王朝要少掉将近一半领土,少掉一半税收,对高澄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所以,玉璧而言,高欢已经拼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