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大早起来的季尘,看着训练的大家,有些满意。
经过一夜的调整,很多人已经回复了过来,只有一些伤得重的依然躺在床上。
半兽人来势汹汹,却只造成了那么少的伤亡,完全得益于苏妲己的指挥得当,功不可没。
原本想要拆除门口沙袋的季尘,打消了这个想法,谁知道会不会再来一次袭击呢。
还没吃饭,季尘就去看了看意大利炮。
意大利炮其实是法国m1897型75mm火炮。
于1897年在法国研制的火炮。这是世界第一款装有反后座装置的火炮,火炮射速高达15发每分钟,远超过同时代其他火炮,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放异彩。
一战时期意大利曾经从法国进口了一批这样的火炮,战争结束后淘汰下来的旧货又被卖到了中国,最终在抗日战场上露面。由于炮身上刻有意大利文,所以在一些记载中便有了“意大利炮“的称呼。
李云龙的独立团在晋西北作战,这一地区面朝平原背靠太行山,经济富庶、人口众多,所以一直是敌我争夺的重点地区。
在当时,日军采取铁壁合围战术,以沿着公路铁道线修建了的大量炮楼对这一区域进行封锁控制,而八路军要打破封锁则必须得拔掉炮楼。
炮楼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常常采用的堡垒建筑,一般采用两层的水泥砖木结构,实际上防护能力很差,大部分仅仅可以抗击普通枪弹的攻击,而用火炮则可以轻松攻克。
这样的防御,放在二战中任何一支中等强国的军队面前,就是送上门的菜。
但可惜的是,由于八路军的火炮极度匮乏,因此在很长时间内因炮楼封锁而陷入被动。
当时,如果八路军哪个团有一门火炮,那就能在突破封锁中极大减少伤亡,成为八路军中的头等主力。
《亮剑》中李云龙自称“富的流油“,敢叫板上级并敢打平安县城,很大程度上依仗的资本就是这门火炮。
火炮是战争中必备的武器,二战中一次出动数千乃至上万门以上火炮的战役司空见惯。
然而在中国战场上,不仅仅是在敌后抗战的八路军,整个中国军队的火炮也缺少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1935年,国民政府统一整编预备炮兵部队,发现全国可用于野战的火炮仅有456门。
而实际上,抗战期间能够发挥作用的火炮数量长期仅仅维持在两百门左右,在日军强大的火力面前自然相形见绌。
现在,季尘也有这样一台火炮了,四舍五入一下就等于李云龙的那个独立团啊。
“龙四,还有几枚炮弹。”季尘问道。
“三枚,没办法支撑一场战斗。”
季尘一大清早就过来看炮,龙四怎么能猜不出他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