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已多风雨(中)

作者:海里全是水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时用手帕擦拭着老人眼中流出的泪水,却不知自己的脸上,早已挂满了泪珠。

曹大厨再也忍不住了,他冲出礼堂,蹲在墙边号啕大哭。孙承如亲哥哥一样关心爱护着他,小时候,孙承用自己并不强壮的肩膀,为他遮风避雨;长大后,以身作则,引领他寻找人生的方向。泪眼婆娑中,曹大厨仿佛再一次看到了孙承那宽厚、睿智的笑容。

遵照孙承生前的意愿,他的遗体被火化了。骨灰由长子孙卫国在一年后,撒入大海。在转业回来后,孙承按照遗嘱,也是这样处理老金头的骨灰,他很认可这种做法。孙承说:“死人还能跟活人争地不成?如果人人死后都要一块地,那若干年后,我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能有什么?自我以后,家人全部这样处理后事(火化加海撒)。”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生活仍然在继续。

1965年对小院里的人来讲,很是平淡。孙卫国毕业了,分到了国家建工总局。孙卫民高中毕业,带上了大红花,参军走了。这哥俩算是把孙承的事业,分头继承了下来。姜秀萍和郑子芸继续下农村扫盲,孙卫红和曹月小姐妹俩一起上初中二年级。孙卫国的未婚妻李翠凤也毕业了,分到了华夏青年报社,其它也没有什么了,对了,曹大厨又胖了两斤。

接连失去亲人的小院,在65年缓缓地休养生息。原本应逐渐恢复生气,结果却在1966年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

首当其冲的就是身为教育局干部的姜秀萍和郑子芸,在红小将们试图抓走她俩进行批斗的时候,郑子芸机警地拿出了一张照片,那是她们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在人民大会堂与主席的合影。照片一出,鬼神避易。红小将们仓皇离开了。这时工作队的工作早已停顿了下来,大家人心惶惶的。教育局的领导,出于保护他们的目的,将他们分散调到了下属的幼儿园。当时,学校都已经停课,孙卫红和曹月也回到家中,教育系统唯一未受牵连,还勉强维持运转的部门,就只有幼儿园了。同时,华夏青年报停刊,李翠凤因为是三代贫农出身,并且毕业工作不足一年,平时又表现良好,所以审查合格后,被调到公民日报社工作。

华北楼的店长曹大厨也涉险过关了。原本他的职务是属于被批斗范围的,但一来他是军转干部,有政治印象加分;二来,华北楼所属的武宣区红小将中有一陈姓头目,以前曾和家人在华北楼吃过饭,对曹大厨的厨艺很满意(曹大厨经常“不务正业”,抽空就跑到后厨亲自掌勺,并会询问顾客的意见和建议。)所以,曹大厨便逃过一劫。

福祸难料,曹大厨这边因为陈头目的原因,躲了过去,但小院这边就有了麻烦。小院属于cx区,这边的红小将头目是武宣区的死对头。原本不在意的他,得知那边陈头目出面保下了人。他本着对手做的事,自己一定要添乱的原则,一纸命令,将小院征用,后来又嫌小院太小,索性将原宅基地的另外半边的房子,也作为驻地一起征用了。

被赶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