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月。
这可比学校改革掀起的风浪大多了,要知道大汉的丝织业,基本上都掌握在世家手中。
几乎所有的丝绸作坊,后面都有着官方背景,各地方官员操纵的也不少,现在等于是让他们自纠自查,后果如何可想而知。
即便不是自家产业,可大汉士族盘根错节,官官相护是常见的现象,彼此隐瞒不报也是常态。
这一点,刘志自然也深知,夺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如果强行一刀切,估计会掀起一场地震。
于是他从另外一面入手,那就是对外贸易上,在各个大型贸易集市以及边境关口,设置检查点,凡是质量低劣,以次充好的一律没收,还要处以罚款。
大汉的丝绸再好,也经不起奸商的折腾,长此以往,将会严重损害大汉的贸易形象。
这样,他不需要再督促盯着行业整改的问题,只需要严格质量检查就行了。
为了不让世家们投机取巧,他把检查权力拨给了军方和商部联合执行。
在大汉帝国,由于历史原因,军方和士族向来有些对立。
再加上当年刘志上台之后,以军事路线来掌控国家,大量启用平民将领,使得这种对立更加激烈。
何况刘志还让御史院监督他们,因此即便不能说是铁面无私,但检查力度之强,仍然让世家大族们措手不及。
当然,真正有实力的丝绸作坊,是不用担心这个问题的,所以此措施对顶级世家以及巨商大贾毫无影响。
真正打击力度大的都是些中小型世家,以及一些大世家的旁支,他们虽然人数广泛,却并没有站在权力的顶端。
在发现自己花费了一堆成本生产出来的东西,却无法卖出去的时候,这些人终于慌了。
一时间各显神通,纷纷想办法自救,有的缩小规模,加强质量,有的四处疏通关系,希望能够蒙混过关。
也有的希望可以投靠大作坊,进行入股合并,一番混乱之后,最终大汉的丝织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些跟风的劣质作坊消失了,部分质量还算过得去的,经过整顿,活了下来。
还有一部分被大作坊兼并,行业标准的制定,使得整个规模收缩,从遍地开花到以质取胜。
同时,也变相地解决了桑田泛滥成灾的现象,以及大量农民抛荒进入手工业的情况。
丝织业是大汉规模最大的手工业,有了它的示范,其他工业整改也就容易多了。
另一个规模宏大的产业是钢铁,从采矿到冶炼,再到制造,从业人员也一样众多,但行业情况却并没有混乱无序。
此时的矿产资源还算丰富,所开发的铁矿大多数都是露天的,只有少量浅表性的铁矿。
主要还是因为勘探技术不行,还有地下开采的危险性太大,容易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