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白色石英石)为象征,被敬奉于山中、林地、屋顶和室内。
一般在碉房屋顶四角供有五块白石,分别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
其中,天神地位最高,能主宰万物,祸福人畜。
堂屋的神龛供有家神(泛称角角神),包括祖先神、女神(保佑妇女之神)、男神(保佑男子之神);
牲畜神(保佑六畜兴旺)、财神(招财进宝)、仓神(守管家庭粮食和财物)、门神(挡住三灾六难)。
神龛下火塘上的三足架,其中一足上系一小铁环,即代表火神。
此外,从事特殊行业的家庭,还供奉各自的祖师神。如猴头神、药神、石匠神、鲁班、太上老君等等,非常驳杂。
一些地方的羌族受汉族影响,还供有灶神、土地神、送子神、川主、玉皇大帝等。
羌族的祭师,羌语称“释比”或“许”,既是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又是农业生产者,可以娶妻生子,在羌族社会中占有崇高的地位。
所诵经文全靠师徒、父子之间的口传心授而代代相传。
羌族人相信他能通达神灵,产生神秘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他要主持:祭山、供奉、还愿、看病、驱魔逐邪、消灾避难、招魂、占卜、修房造屋、男女合婚、新生儿命名、超度亡灵等仪式。
作预卜占卦(分羊髀卜、鸡蛋卜、白狗卜等)、驱鬼除邪(送茅人)、踩红锅、踩犁铧、开红山、划水碗等巫术。
使用的法器有羊皮鼓、猴头帽、神杖、铜锣、令牌等。
作法前,释比要净身,燃香柏熏身或杀白鸡祭祖,以示对神的虔诚和敬意。
诵经涉及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主要分三类:神事经,主要在请神、敬神或还愿时用;
人事经,在婚丧作法时诵唱;鬼事经,用于驱鬼避邪。
法事完毕后,人们会以钱、食物和其他有用的物品予以回报。
听起来似乎各部落可以各奉其主,互不相干,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神主经常会有雷同。
这就直接导致了争端,每个部落都认为自己信奉的才是真正的神,而其他部落的都是伪神。
为了争夺供奉神主的权力,各部落之间经常大打出手,以至于仇恨越种越深。
数百年来,仇恨加上信仰,已经成为各部落之间不可逾越的深渊。
为此,来艳在研究之后认为,只有想办法为他们统一信仰,才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实际上在此之前,也并不是没有人看清原因,只是那时候大汉本身还不够强大。
他们担心这些羌族,在解决了争端之后会变得团结起来,最终与大汉为敌,成为一股不可小视的敌对力量。
但今日的大汉,已经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