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辛苦了,现在想来,能见识到这么多异域风情,也是一种幸运了。”
三人这顿酒喝得十分尽兴,若不是张让担心刘志的健康,虎着脸过来强行搅了局,还不知道要喝到什么时候了。
约定好了明日的酒局,樊超这才告辞,但董班却没走,留下来向他汇报安南的情况。
除了安南,整个南洋的情况刘志都比较关心,尽管邓演经常给他上书说明情况,但他却依然想听听不同的看法。
“陛下,海外诸土毕竟远离京城,臣以为治理的关键所在,不在于是否富饶强盛,也不在于兵精将广。
而是要让他们在思想上认同大汉,打心眼里把自己当做一个汉人,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这一点刘志是十分认同的,还一直给海外的几位都督强调,要让他们宣传汉家文化,推广汉家风俗,尤其是要让孩子们学习汉字,熟读汉家典籍。
十几年来,已经初见成果,许多城市里汉化都比较成功,年轻一点的国民基本上都是说汉语了。
刘志直接推广的是洛阳雅音,也就是朝廷官话,地位相当于后世的普通话一样。
这种语言体系,与南洋的本土语言差别极大,要想改变过来极其困难。
至今南洋的中老年人,都还是不会说洛阳官话,对汉家文化也比较排斥。
而且这种情况在乡村尤其严重,孩子们根本上不起学,许多村子都像是个封闭的安南小国一般,根本就不与外人来往。
董班离开之时,别的都不担心,但在这一点上,还是觉得有些不足。
一旦撤销东南总督的职位,将之变为普通的州郡,那里的情况会不会反弹,还很难说。
毕竟安南百姓们对大汉没多少归属感,只要有人登高一呼,绝对会一呼百应。
虽然他坚信这些人成不了事,颠覆不了大汉的统治,但只要战乱一起,安南这些年来在生产经济上的成就,全都会毁于一旦。
到时候,一切都要从头来过。
从前他在武陵郡的时候,就曾经针对山民们反复无常的特性,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认为归根结底,问题就出在文化根源上,一个永远觉得自己是蛮夷,是低人一等的民族,又怎么会心甘情愿地热爱这个国家。
如此下去,哪怕再过百年,情况也还是不会得到改变,
因此他建议,在整个南洋范围内,举办免费的平民学校,让孩子们有机会接受汉族文化,然后慢慢地移风易俗,直到他们与中原人没什么区别的时候,也就大功告成了。
“免费学校这个主意好,朝廷出一半,地方财政筹措一半,学校可以办得简陋点也无所谓,关键还是要吸引人。”
刘志对此表示了大力支持,举办民办学校,董班可是很有经验的,当年他在武陵郡,就首开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