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
天下共分十三州,州牧之权力确实太大了,可见注意到这问题的朝廷重臣不是一两个。
袁盱也点头附和,“张中丞此议不错,臣以为可将各州兵曹之权单独归于朝廷直属。”
各州兵曹在结构上属于尚书台兵曹,但实际上由于官阶过低,州牧可随意调动。
若将兵曹明确划归中央朝廷,则州牧便不再能随意支配了,相当于剥夺了他的军事直属权力。
黄琼对他们的提议大加赞赏,补充道,“各州也可专设一职,归于大司农下辖,负责一州财权。”
司徒尹勋也出主意道,“邢狱方面,臣觉得也可直属邢曹节制。”
……
众人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不一会儿州牧的权力就被瓜分得七七八八,可问题又来了。
州牧既然不可总领一州之军政财权,那郡太守呢,是不是权力也过大了,再以此类推,县令和县长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问题。
于是又商议将此架构从上到下推行,逐级明确分工,在此过程中,刘志一直做出认真倾听的架势,却并不拍板。
直到众人都告一段落了,这才缓缓开口,“诸位的意思,朕都听明白了,然财政之权若分开行使,恐又会造成政令不通之虞,吾以为此二权不宜分。”
东汉时期的政府结构十分庞杂,结构繁复,就如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却主次不分。
若按刘志的意思,自然是大刀阔斧地删繁就简,只可惜到目前为止,他还没那个底气,只能引导他们一步步来。
要是州牧的职责被削减太过,岂非又成了主次不分,所以他坚决地否定了将财权独立出去。
“还有,各州兵曹的级别是不是太低了,即使直属于尚书台,也难以与州牧抗衡。”
涉及到尚书台,袁盱自然不好再说话,尹勋立刻默契地跟上,“尚书台职责范畴广,然级别过低,以至于其政令难以通行。”
皇帝越来越器重尚书台,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现在尚书台与三公府已经不相上下。
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尚书台下属的级别一直与权力不相匹配。
刘志顺势道,“这个好办,尚书台从上往下,各提一级不就解决啦。”
黄琼一听脸色就沉了下来,什么时候司徒府与尚书台连成一气了,合力想架空他这个太尉不成。
“何必如此麻烦,各州常驻一位校尉岂不是更好?”
他这话原本就是讽刺,东汉时期除了边关之外,其他州都没有常驻军队,一旦有事必须从中央和边关调兵。
气氛顿时有些凝滞,刘志却假做不知,笑道,“朕有个想法,各州加一个屯田校尉,招募人手开垦荒地,以确保军用粮草,如何?”
汉代的屯田校尉,是个很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