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不改初衷

作者:共赏清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

他们也不想一想,当初轩辕黄帝时代,天下的民族有几个是正统,如今不都是汉室子民吗?

也没见谁排斥反对?还津津乐道,引以为荣。

若是他们能够像他一般,看到两千年后的中华大地,五十六个民族融洽相处的样子,就绝不会如此担忧了。

“而且有许多羌人都把族中子弟送入学堂了,开始学习汉家文化,也开始学着耕田纺织。”

文化的认同感,才是民族融合的关键,而且,凉州一带许多地方也不适合放牧,会造成土地严重沙漠化。

趁着如今那一带还水草丰美,气候温和,正好保护起来,否则等到变成黑戈壁或者黄沙滩,再想治理可就难了。

“景伯做得很好,凉州如今已不再是北疆,要在思想上转变过来,把自己当成中原人。”

“中原?”

还别说,尽管凉州已经成了事实上的中原地带,可当地居民却并没有意识到,依然把这里当做边陲之地。

这种想法显然桎梏了他们的思想,对于凉州的后续发展很不利。

同样的,并州和幽州的情形也是一样,数百年来,他们已经习惯了兵荒马乱,随时提防着异族入侵。

从来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恢复生产上,遍地的坞堡便是明证。

坞堡这种东西,完全就是大汉特殊的边境形势造就的,一座坞堡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城池,里面不但有奴仆、附属和私兵,甚至还有田地池塘,可以自给自足。

坞堡的四周修建了岗楼,日夜有人负责放哨,随时准备抗击前来侵犯的异族士兵。

这种警惕性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他们的血脉中,短时间内让他们放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几族之间长年累月的战争,也积攒下了深厚的仇恨,让那些失去亲人的人,突然认同对方,于情于理都不现实。

所以,政策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还需要整整一代人的努力,关系才能真正的缓和下来。

“景伯,你在边疆戍守多年,辛苦了,这次回京师,可有想过要留下来帮我?”

刘志笑眯眯地抛出了橄榄枝。

“这都是臣份内之事,谈不上什么辛苦。”

种暠稍事沉吟,便摇头笑道,“臣觉得这把老骨头还是适合在边疆,不过这次臣请求调往辽西都护府,那里才是真正的北疆。”

刘志微微有些失望,没想到别人求都求不到的好事情,种暠连考虑都没有,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快五十岁的人了,还希望去苦寒边远的地方戍守,确实令人感佩不已。

其实刘志也明白他的意思,生性耿直激烈,说话也直来直往,根本做不来勾心斗角的事情,也不屑去做。

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还是只适合办实事,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