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是看后的反应却呈现了两极分化,有人觉得是邪魔外道无稽之谈,还有人觉得是至理名篇,当穷毕生精力去研究。
若不是刘志借助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假借神仙之名义,先做了大量的思想建设,恐怕立即就会招致士大夫阶层的集体反对。
但现在他们明明十分反感,却一个个有口难言,谁敢公开斥责,那肯定是违反天意了。
许多保守的儒家老夫子,私下里都禁止自己的后辈子弟研读这本书,明面上不敢反对,私底下却用行动来表达排斥。
不过没关系,刘志的主要目标本来就不是他们,他寄希望于容易打破规则的寒门学子。
将来,等格致学真正发展起来以后,科举考试也会模仿现代,划分为理科文科。
文科和理科本来是并不相抵触的两个类别,可惜唯心主义的儒家思想和探索事物真相的物理学,却是观念相冲突。
这一点刘志在编撰书籍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许多地方都故意掺杂了神学思想在里面。
凡是听起来过于耸人听闻的理念,就直接推到神明身上去,故意混淆视听。
就是希望能在观念上不要过于格格不入,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不然,只怕那些老夫子们会反对得更激烈一些。
邓演的育才学校在推广中起到了不遗余力的作用,反而是官学有些消极怠工,只有少数夫子愿意花精力去研究。
太学中有部分教授甚至暗中警告弟子,不让他们学习《格致》,认为此书不符合正统,陛下应该是受了邪门歪道的蛊惑。
奈何刘志印刷了太多册,头一批一万册之后,又在接着赶印,全部投放到民间去。
他就不相信了,那些求知欲旺盛的少年人,又处在叛逆期,你越是不让他看,就越是百爪挠心,不看都不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真理的火种,终有一天,会变成熊熊烈焰。
毕竟此时离当初百家争鸣的时代还不太远,墨家和农家等等的影响力,还有残存,希望自己能够重新唤起大汉人民对于科学的热情。
一部古代史,尤其是后来的近代史,最让人唏嘘不已的就是在科学上的倒退和傲慢。
如果能够改变这一切,相信华夏古国的未来,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意识形态,比直接传授他们科学技术更重要。
一个冬天和半个春天刘志几乎耗尽了心力,此时松懈下来,便想着要好好放松一下心情。
原本计划着要去芳林园住几天,不料这日夜晚有长春殿的内侍匆忙来报,柔妃田觅早产了,而且情势危急。
这些日子刘志没怎么顾得上后宫,也曾嘱咐过皇后邓猛,让她多照顾着点柔妃。
毕竟她怀着身孕。又性格柔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