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易标准,为了生意长远考虑,必须严格把控质量问题,并为此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
这就使得所有商家必须精益求精,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大过了什么都不懂的生手。
也不得不紧缩规模,以制造精品为主,这样无形中就扼制了盲目跟风扩张的脚步。
紧接着,商部又在刘志的授意之下,颁布了各行业的质量标准,并出台了新的法规,严禁不正当竞争行为。
刚开始,许多有后台的商贾,都阳奉阴违,企图蒙混过关,但白震查明证据之后,直接上奏皇帝,解除了几位跳得最凶的商家出口资格。
这一招杀一儆百十分有效,开玩笑,这等于是断了财路,一时间各地商贾风声鹤唳,个个都变得乖巧多了。
不过白震为人圆滑,他曾经身为商人,自然明白如此做会与对方结下生死仇恨。
因此过了段日子,又以初犯为理由,将他们的处罚改为一年之期。
那几家本就证据确凿,如今从绝望突然变成了小惩大诫,反过来还千恩万谢的,仿佛劫后余生一般。
他们都是大家族中的子弟,没有走仕途的本事,就只能替家族经商来创造财富。
如果连累了家族生意,恐怕被赶出去的可能性都很大。
至此之后,这些人都老实多了,大汉的各行各业就开始有序地发展起来。
眼看着一切都上了正轨,刘志也十分欣慰,随着朝廷制度修炼完善,他的琐事反而没以前多了。
现在,朝廷上下各司其职,不再有从前那般混乱不堪的现象,一般非大事不会再送到他的案头来。
而小事情,他只是偶尔调阅一下,做到心里有数就好。
至于那些什么例行公事般无营养的奏疏,现在刘志通通都免掉了,纯粹就是占用公共资源,一点实际作用都没有。
变得轻松起来的刘志,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技改革上面去了,基于此次他也看到了大汉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短板。
对于系统化的科学种田方法,一直都在探索之中,除了各大皇庄,许多官田也被他利用起来,当成了试验田。
经过这几年的摸索,渐渐寻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高产方法,并且培养出一批比较专业的农业生产人员。
当年发布的《农经》,曾经给大汉的农业技术革新,带来了许多希望,但现在看来,仍有许多疏漏之处。
根据这几年的经验,刘志要求有关部门,与这些专业人士一起重新修订了本书。
查漏补缺,才是严谨的科技态度,而不是一成不变,固步自封。
在这次的重新修订版本之中,增加了水稻种植技术的比例,并首次将比较节省人力的抛秧法明文写了进去。
东汉时期水稻已经成为南方产粮区的最主要作物,但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