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由工部统一调配更划算,朝廷也可以成立一个临时机构,把所有涉及到的部门代表都组合在一起,专门负责此事。
这个提议本就是刘志授意的,自然得到了他的赞成。
如今的他在朝堂上,只要不涉及到世家阶层的根本利益,几乎具有绝对权威。
他开了口,大家本也赞成此事,便半推半就地成了。
路线上没什么好商议的,此前就已经测绘成功,但此事涉及到的朝廷部门非常之多。
户部和工部首当其冲,一个要调拨钱粮,一个要进行工程预算,还要出动专业的工程人员去指挥。
直接涉及到的州郡十分之多,扬州、徐州、豫州、青州、冀州和司隶。
其余紧临的州也不可能冷眼旁观,荆州、兖州、并州、幽州都责无旁贷。
即使是相隔比较遥远的州郡,如益州、交州、凉州等等,在大运河建成之后,其实也能从中受益。
因此这个巨大的工程,必须举全国之力才能完成。
此时的大汉国土与隋朝相比,更加辽阔,人口也更多,实在不行还可以用船从南洋招募一批劳工过来,所以在人力上是不缺的。
与平时修建水利工程一样,主要开工的季节都在秋冬,其余的季节就减少人手,这样就不会耽误农业生产了。
从目前来看,粮食是足够的,但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不得不随时预防出现特殊情况。
所以刘志打算从其他国家进一批粮食,有备无患。
毕竟在对外贸易上,大汉一直都占着主导地位,出口的大多数都是高档工艺品和纺织品,以及一些拥有特别技术的产品。
而进口的基本上都是原材料,宝石、矿石和皮毛等等,再多进一项粮食也能平衡下贸易差。
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委派谁来统领大运河开凿工程,却是个难题。
此人要有水利工程调度方面的丰富经验,又要有办实事的能力,还要级别够高,能够镇得住各方州牧,调配朝廷与地方上的关系。
说了这么多,这个职务看似十分重要,其实却是个临时头衔,关键还责任重大,一般的官员都避之不及。
干好了功劳也难以突出,一旦出点什么问题,那对不起了,第一个你就跑不掉。
算来算去,众人又想到了泗水郡太守陈寔,此人还真是颗蒸不熟煮不烂的铜豌豆。
咬起来叮当响,丢下去没人问,有好事众人都想不起来,一有难题他就变得重要起来了。
其实刘志也早有此意,陈寔出仕得晚,年纪已经不小了,能力卓著偏偏资历不够。
这是最好的机会,可以直接将他的品级提上来,还不会遭到众人的反对。
经过一番商议,调陈寔为大运河总监,领正二品衔,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