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个思想观念迅速脱变和融合的时代,刘志对于各种哲学观采取了相当宽松的政策。
虽然儒家学说的主流地位并没有动摇,但却掺杂了许多其他的内容,比之从前要显得更灵活多变。
刘志目前并未立太子,几个公主和皇子都在一起上学,李膺、陈蕃、杜密、王畅等等都会抽时间去上课。
对于太子太傅的人选,他很看重,未来的王朝接班人,可以不是最聪明能干的,但思想却必须开放,能有容人之量。
所以,一个开明而善于因材施教的老师,就显得至关重要。
郑玄的才学肯定是够格了,但作为儒家正统大师,他的思想观念会不会过于传统守旧?
这才是刘志最关心的问题,如果这一点上他达不到要求,哪怕才学再高,他也不会选择。
毕竟,太子未来不需要当个经学大师,只要通情达理就够了,他更需要的是御人之道和治国良方。
郑玄的外表很朴素,一袭青灰布衣,干净而整洁,面容沉静,气度雍容,给人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
果然很有大师风范,与他的老师马融的精致优雅相比,完全就是两种极端的风格。
“听说康成有意注释《毛诗》和《尚书》,所用皆为古文,不知你对今文有何看法?”
东汉时期用的是隶书,但隶书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到了东汉晚期,已经开始了楷书的雏形,而且渐成风尚,当时的文人们,将古老的隶书简称古文,对于新式文字,称之为今文。
以马融为首的旧派文人,坚决维护古文,反对今文的流行,所以对于古文和今文的态度,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思想是否开明先进。
郑玄施了一礼这才答道:“玄之所以用古文注释,是因为受恩师所托。
至于今文,本就是文字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古文相比,更符合天道,词汇量也更丰富,能够准确表达意义。”
这个答案,让刘志很欣赏,也说明郑玄并不像他老师那般迂腐。
“康成注释先贤之作,若遇有争议而难以决断之处,又当如何?”
刘志的问题比较刁钻,无论怎么回答都难以让人满意。
略一思索,郑玄便轻松答道:“先贤之书人间行久,义或宜然,故不复定,以遗后说。”
意思就是说,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拿不准的就不强作结论,以免贻害后人。
博闻、阙疑,慎言其余,这就是郑玄治学的态度,也是他教育学生的态度。
此种务实的做法,深得刘志的赞同,作为一名老师,最高明的做法不是强行灌输自己的理念,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掘。
接下来,二人就君臣之道,治国理念等等,交换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