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置长安县,高帝七年,定都于此。
开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
高祖七年又建造了未央宫,同年由洛阳城迁都至此,此后经过几代人的扩建,规模越来越宏伟。
在西汉二百余年的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大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自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商道,长安城成为连接欧亚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起点,繁盛一时。
全盛时期如汉平帝元始二年时,城中有8.8万户,24.6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
当时的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约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长安城有12座城门和8条主要街道,最长的街道长5500米。
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
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等。
其中未央宫从汉惠帝开始,成为皇帝的居住和处理朝政之处,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
居民区分布在城北,划分为160个“闾里“,市场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称为“长安九市”。
在城西有面积广大的上林苑,苑内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宫等。在城南有一组王莽时期建造的礼制建筑,称为王莽九庙。
汉长安城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构建体系统。
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东汉建立后,历代皇帝还常常前往长安祭祀宗庙。
到了顺帝时期,终于在洛阳郊外修建了宗庙,此后便不再需要来长安祭祀了。
除了西都外,其实东汉还有一个陪都——南都南阳,时人又称“陪京”。
南阳又凭什么成为陪都呢,那是因为光武帝刘秀生于南阳,所以南阳是“帝乡”。
说起两汉都城,是古代中国都城制度中“两京制”的代表,进一步说是东西控制型“两京制”的代表。
所谓的“两京制”,就是设一首都一陪都,是古代中国都城制度的主体。
其制度实始于先秦三代时的周朝,周前期都城设镐京,后选址夏人的根据地——伊水、洛水一带,建陪都洛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正式设洛阳为都城,改为“成周”城。
在“楚汉相争”中,汉王刘邦打败了项羽,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初都洛阳。
但不久,刘邦就改变了想法,将洛阳定为陪都,而设长安都首都。
原来当年五月,称帝后的刘邦在都城洛阳的南宫,设宴款待跟他征战东西的文臣武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