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在沈晨心里,东北那块地,本身就是属于自己的东西,那块地上的百姓也应该是属于自己的百姓。
即便民族和信仰不同,却不能阻碍华夏民族的融合与统一。
作为当前那块地的执政者——高句丽王朝,沈晨无论如何都是要灭掉的,否则,华夏的雄鸡脑袋如何保全?
大唐百姓此时并没有强烈的国家感,国家对他们来说无非就是当家人的角色。
若是当家人糊涂了,他们推翻当家人,找个信任的人上台算是天经地义的事。
跟大唐人讲国家,基本上和鸡同鸭讲没有什么区别。
于是,沈晨索性从后世的观点出发,为李二解开了为何必须攻打高句丽的谜团。
“简单来说,就是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的碰撞,只要科技的发展还没有到能够养活所有人的地步,游牧文明就必须南下抢夺粮食,农耕文明也必须反抗他们,不让他们抢走粮食。”
“这不是掌权人用自己的威信就能够解决的事情,而是落后文明必须经历的血与火的洗礼。”
“在这样的前提下,哪怕此时的高句丽再乖巧,也注定了要成为大唐的敌人,更何况,现在的高句丽野心勃勃,总想着南下鲸吞大唐的土地、百姓、粮食和所有一切。”
“所以,和高句丽的战争是必然的!”
对此,大唐群臣深有感悟,而且,作为唐朝人,他们和高句丽之间的仇恨就像后世人和小岛国的仇恨一样,是无论多么冠冕堂皇也觉得洗不干净的事实。
这是千百年来双方积攒下来的仇恨,绝非简简单单“民族融合”四个字就能概括的。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这首王薄的《无向辽东浪死歌》在场众人人人会唱。
倾尽了当初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的悲伤与苦难,也写出了前隋和大唐和高句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可惜,王薄先后投靠了宇文化及、窦建德,结仇太多,还没来得及去辽东报仇,就在当上大唐的齐州总管后被仇家杀了。
时至今日,杀害王薄的是谁也没人知道。
可天下之人,没有一人不为这一首歌而激动,若问百姓对高句丽的看法,那也是不折不扣的不死不休。
毕竟,建在高句丽那块土地上的京观实在太高了!
“臣等并无异议,可此时发动战争……”
长孙无忌尝试着用询问的语气看向李二,尽管仍被沈晨要走的消息打得悲戚戚的,但心里照样咯噔咯噔地直跳。
当初魏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