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实验室。也有些青年千人跟着院士、杰青之类的大大牛干活。年薪一般在40-50万元,有些地方能给到60万一年,单位给房子或是房补。一般都是博导。早几年很多学校直接给博导,特聘正教授。最近几年c9高校给博导特聘副教授的比较多。
4.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国家给pi们的科研经费是不允许直接装到自己口袋里的,那是国家给pi们做科研用的。主要用于购买仪器设备材料、实验加工、差旅、国际交流、出版、劳务、咨询、绩效等等。每一项都有严格的比例和非常严格的审计制度。大部分有头衔的pi 不会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去触犯法纪,坏了自己的名声。但我也知道这个世界上什么人都有,高校也不是净土。
5.现如今,很多985高校,引进的年轻人才所给的类似“青年千人”之类的位置和头衔,实际上是有条件的合同,不是有编制的铁饭碗。一般是3年一评估,5-6年非升即走。也就是说5-6年之内,达不到考核要求,就必须要走人。所以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位置。
这是中国高校向西方高校tenure-用人制度学习,而采取的尝试。目前国内有些高校里面存在双轨制,有些年资比较长的老师有事业编和铁饭碗,没有非升即走的压力,但薪资相对比较低。新引进的人才走tenure-track制度,5-6年后达到标准才能拿到永久职位,从合同制转为事业编制,去掉特聘两个字,他们的工资待遇高,但考评要求很高,科研压力巨大。
6.青年千人签定的“非升即走”合同并不是说留不下来就会失业。
入选青年千人计划的年轻学者都是极为优秀的人才。这400人是国家从每年几十万的留学归国人员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教育部统计,2018年归国留学人员达五十万左右, 400/500000,能入选青年千人的机率不到千分之一。【另外有数据说---申明我没有找到切实的数据来源---截至2016年,大陆海归人数累计已突破265万人。其中11%拥有博士学位】。如果按平均10%的海归有博士学历算的话,2018年约有5万海归博士/博士后。5万人里挑400个青千,入选机率少于1%)。
即便在原来的学校留不下来,但去别的差一点的学校或研究单位,谋一个有编制的位置,还是问题不大的,去企业或者创业都可以。
欧美高校实行tenure-track机制很多年,社会对”非升即走”的机制习以为常。比如哈佛之类的学校,如果有一个教授位置空缺出来,他们会在全世界找两个世界最顶尖的人才,都给assistant professor (助理教授)的位置。5-6年后两个人pk,谁强谁留下。被刷下来的那一个也是大牛,可以去次一点的学校。中国人对这个机制不熟悉,很多人害怕丢面子。
7.为什么要搞“非升即走”机制?我猜测有以下原因:1)与国际接轨 2)打破高校铁饭碗,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