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为这个项目保驾护航。
曹永健博士在硬件方面给他们提供了许多帮助,从各种元器件的选型和设计调试都给了很多建议。曹博士代表了全世界探测器的最高水平,负责硬件的朱樱暗自庆幸,抓紧一切机会,默默地学习提高。
对于项目的科学目标,天文系的几个大牛老师和粒子物理方面理论和实验方面的专家多次讨论,脑力激荡,拓展思路,
杨光明前年获得基金委重点项目资助,名声大噪,他也给关山提了不少建议。
后来函评的结果不错,除了一个b之外,其他都是a,顺利上会。接到上会答辩的通知后,关山和马平在答辩ppt上更加用心。他们和团队反复琢磨,字斟句酌,多次修改。预答辩的时候,江院士、白院士、杨教授和曹博士也都来了,针对关山的表达,他们提了不少意见,分享经验教训。关山也反复练习,让大家给计时,挑毛病,在presentation技巧和时间控制上做得非常出色。
正式答辩那一天,会评专家们对项目的科学问题相当认同;对创新性、科学价值和科学意义也没有异议;专家提问环节也没有提出太多明确的反对意见。会评反馈是不予支持,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研究基础和团队组成。其中,评委对团队组成诟病最多。换而言之,会评专家认可这个项目的重要性,但是担心关山的团队承担不了一个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
关山知道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团队的确是个大问题。但是招人需要钱,培养学生需要时间。青年千人有四百多万启动基金,国家分三年给,每年一百多万。装修、买设备、办公用品、招博士后、发学生的津贴、劳务费、材料、差旅、文献、国际合作,每一桩每一件都要钱。启动经费里各种支出的比例有严格的审计规范,能用于发劳务费的经费比例有限。想扩大团队,多招几个博士后,或是给学生多发一些津贴,都需要有项目。
关山摸了摸头,整理了一下思绪,“会评的反馈,不予支持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团队组成和研究基础这两个方面。团队建设有一个过程,没办法一蹴而就。研究基础方面的话,我们还可以再加强一下。”
关山简明扼要地给江院士介绍了团队的下一步改进计划。平心静气,不怨天尤人,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也不隐瞒回避问题,这一点倒是比杨光明强不少。
其实答辩刚结束,江院士就已经听到了一些风声。有不少人从不同渠道,给了他不少小道消息,他也获悉了一些非正式的反馈。评委们对这个项目的争议比较大,支持和反对的人数基本持平。几番博弈之后,关山的项目被否了。有几个会评专家也觉得挺可惜,暗中对江院士说:“这个年轻人很不错。本子好,科学问题意义独到,表达得很清楚。可惜还是太年轻了,大家不认识他,团队也偏弱。很难下决心把重点项目给他。”
老爷子斟酌了一下,没把听说的消息全部告诉关山,“这一次没中,的确有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