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争斗二

作者:干卿底事涅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去年物理系硕士点刚刚获批的时候,学校牵头成了一个工作小组,专门负责物理系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和管理工作。由黎副校长当组长,系主任田大勇和系学位委员会主任廖教授当副组长,赵宁、小黄老师和系里的另外两个硕士导师,王闯教授和张小刚教授,是小组成员。

黎副校长主管全校的教学工作,日理万机。他又是文科出身,对物理一窍不通,这个组长只是挂个名而已。

系主任田大勇虽然也是学物理的硕士导师,但他是工农兵学员,只能算大专毕业,没接受过硕士教育,他自己也没有见过硕士教学该怎么做,对物理系硕士点的课程设置问题基本没什么头绪。黎副校长是余书记的后台,田大勇虽然不敢和黎副校长公开叫板,但磨洋工的本事还是有的,何况物理系主任的事务本来就很多。

学位委员会主任廖辉教授是中立派,他也是硕士导师,做理论物理;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本科生,211大学博士,倒见过世面,但他快退休了,身体也不太好,一年当中倒是有六七个月在吃中药,自然也就有心无力。

说起来,对物理系硕士课程设置最关心的就是赵宁、黄天磊、王闯教授和张小刚教授了。赵宁和黄天磊都才三十岁,毕业于国内物理领域最好的大学和研究所,导师都是牛人,他们都见过世面,就算是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事业上,赵宁和黄天磊当然想趁着年轻,多做出一点成绩。

王教授和张教授都是四十左右,从211大学拿的博士学位,王教授是凝聚态方向,张教授是理论方向。他们靠着熬资历、和外校合作、写书等途径,也都升上了正教授。这两个人年纪都不太大,虽说申请国家优青的年纪已经过了,杰青他们肯定没戏,但他们都想招点学生,好好做点科研。国家级的人才帽子没什么指望,但新安省也有自己的人才帽子,什么“新安学者”、“新安省跨世纪工程”、“新安省杰出青年学者”等等。如果好好干几年,拿一个省级人才帽子,待遇上会有一个实质性的提升,在新安省内部也可以畅通无阻了。

为了硕士课程设置的问题,赵宁找关山和江院士讨教了很多次。但是这件事不属于他负责,他能做的,就是把自己能开的课程报上去,把各种材料准备好,看学校和系里的意见吧!

到了一月份的时候,章校长来系里检查工作,发现物理系的硕士课程还没有成体系,大为光火。会后,章校长找田教授长谈了一次,居然让赵宁当了硕士课程工作组的秘书,负责监控物理系硕士课程体系的进展。

赵宁非常头大,黄天磊、王教授和张教授都比自己资历老,按说怎么都轮不着自己来当这个秘书。他去找系主任谈心,田教授一句话就把他堵回来了,“就是因为你最年轻、资历最浅,才要给大家服务啊?王老师和张老师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你年轻,正合适。”

自那以后,章校长、黎副校长、田教授和廖教授要求赵宁每两周汇报一次工作进展,赵宁只好硬着头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