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他的那块麦饼;最寒冷时,有户心善的村民将他收留……仔细想想,如果没有这个村子,也就没有他迪温,现在他人之已老,在能力范围内,看能不能给这个村子,提供一点帮助。
没错,玄梦人也有一种‘落叶归根’、‘衣锦还乡’的传统思想,包括迪温,也产生了‘荣归故里,回馈家乡’的想法,准备斥诸行动。
毕竟在外面一事无成的他,现在能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只有这些了。
费了一番功夫,终于找到了尼鲁村,这个村子还在,五百年过去,名字也没有发生改变,依然叫尼鲁村。
等等这就是尼鲁村?
走到村口一看,迪温惊呆了。
他印象中那个破败、落后、肮脏的尼鲁村哪里去了?
这一排排整齐的双层平顶砖石屋是怎么回事?
村民们怎么都穿上了干净漂亮保暖的衣服?
每个人都是红光满面的,骨头如柴的一个没有,甚至有几个的胖子。
村口的碎石路相当平坦,偶尔有满载各种货物的摩托车、三轮车跑来跑去,发出轰轰轰的声音。
更主要的是村民们眼中的光,是一种充满希望的光,不再是麻木不仁的、灰暗阴沉甚至是绝望哀求的光——这种光外面处处可见,但这里几乎只有明亮的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光。
穷人当然还有,占比大概两三成,但只要勤奋一些,努力一些,愿意去闯,吃得了苦,住上两层砖房不难。
“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去新夏国打工了,节省一点的,三年能攒10万金元,家里的两层砖房就能盖起来了,不会过日子的,三年也能攒到5万金元,再借点也能盖房,只有偷懒不愿意出去打工的,一直穷到现在。”
“其实也可以去贵族开办的砖窑厂、水泥厂、矿场干活,离家近,每个月工资也有一千多金元,但只能招到一些年纪大的,或者女工人,而且也不敢压迫打骂了,现在劳动力资源宝贵,很多行业缺人,你对工人太坏,大不了就不干了,去别的工厂,不过最惨的是那些从外面来的奴工,工资很低,也就三餐可以吃饱,偶尔还会挨鞭子。”
“三餐吃饱?给奴工吃饱了,他们不就跑了么,再说奴工不是每天只吃一餐,或者两餐么?”
迪温的一名弟子问村民道,他有管理奴工的经验,当即看出了问题。
“现在的贵族们都学聪明了,经常把新夏国那边的‘以人为本’挂在嘴边,不再把奴工当成一次性的消耗品,而是宝贵的资产,因为把奴工买过来是要花钱的,打死打坏了,这笔钱不就白花了?给奴工吃饱,他们就有力气干活,创造更大的效益,再给他们开一点工资,承诺只要努力干十年,就给他们自由民的身份,就能拿到一两千的高工资,有了希望,他们干活就更卖力,根本不会想着逃跑,再说外面那些人过的日子,可能还不如我们这边的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