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就是正义。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正义的界定,本身就存在认知偏差。
所看到的也只是为满足各方利益诉求,取得相对的平衡和稳定,所做出的种种行为中的一种而已。但是,我们应当肯定和赞扬他人为此的种种付出,正是因为他们的不记个人得失,才形成如今相对稳定、和谐的局面,而破坏这种平衡、让大多数人不满意的就是非正义的,但如果在破坏之后能形成了新的更加稳定的平衡、有了更大的蛋糕,这又变成正义的了。
正义是绝对的,是客观的,是某种最优解。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回答,因为很多东西无法量化计算。
就比如那个火车一-边是十个混混流氓,一边是五个社会精英。我们能做出选择这是因为这道题我们能近似算出“最优解”,而其他的我们算不出来所以我们难以抉择。
正义是客观的,但是我们心中的正义是主观的。
依旧是火车,-边是五个社会精英,--边只有一个人,但是那个人是自己的亲人。在选择的天平上,在亲人的那一边就无形加重了筹码。
是道德主义吗?按照道德规则行事,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丝毫不考虑这个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这种想法总是让人心潮澎湃。
但是,每当我想这么去做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虚伪。我越是想做-一个高尚的人,就越是觉得自己无比卑劣。我越是想摆脱自己的虚荣,就觉得自己更加的虚荣。「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不出来由不得我。」每当我攀登道德的高峰,总有一种强烈的力量让我下坠。以道德主义作为行事为人的根据,最大的痛苦就是在「知道」和「做到」之间存在一个天然的鸿沟。至少对我而言,是无法跨越的。
朴尚源永远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但我从来不做。
我一直想做一个勇敢的人,但是我知道靠着我自己,我无法变得勇敢。因此,德行的初心可能走向德行的幻灭。
即认知圈子效应?人的认知如同一个圈子,
圈子越大,不知道的事物越多,自己亦越该
卑微的奋进。
是大多数走到所谓高尚名声的人,旅途都很阴暗卑鄙。
为此朴尚源专门请教了一位资深心理学家,他告诉我,研究犯罪心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亲身调研,才能对罪犯行为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如果有条件,最好去他们生活过、工作过甚至成长过的地方,听他们人生历程中的那些过往者讲述,抽丝剥茧地对其行为进行全面分析研判,从中推断出导致犯罪人格产生的蛛丝马迹。很多罪犯看似匪夷所思的行为举止背后,其实都有成长中各种经历的影子。「每一个生命都有它的轨迹。」他说:「同样,每个罪恶的灵魂都是由浑浊的点滴汇集成的深渊。」
“沸水不能破坏dna?”
诚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