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董承

作者:回头大宝剑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兄今日大驾光临,董某有失远迎,还望恕罪恕罪!”

城关里走出的男人约莫三十出头,穿武将常服,笑脸相迎的拱手大步走来,有些武夫气,却少了应有的勇悍。

徐荣见状,也是拱手笑道:“应明,许久不见,别来无恙!”

两人寒暄一阵,董承发现了徐荣身后某个帅气逼人的少年。

“君衡兄,这位是……”

董承好奇询问起来。

徐荣正欲介绍,夏侯安却抢先一步抱拳:“在下夏侯安,乃是徐将军的小友。”

这么说的目的,既是为了掩人耳目,也是怕董承在知道徐荣兵败以后投靠了自己,会心生轻视,落井下石。

毕竟用徐荣的话说,他和董承之间,只是略有交情。

听到夏侯安的名字,董承眼中闪过一抹亮光,丝毫不加吝啬的大加称赞:“夏侯中郎将之大名,董某早已是如雷贯耳,神往已久。今日得见,果然是英雄少年、器宇轩昂!”

好听的话,人人都喜欢听。

夏侯安听了,也是内心舒坦。

随后,在董承的引领下,一行人进入函谷关内。

为表盛情,董承特意在关内的太初宫设宴,款待夏侯安等人。

走进太初宫里,夏侯安环顾殿内,这是一座殿宇式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狮、虎、鸡、狗等珍禽异兽,神形兼备。殿顶飞梁纵横,椽檩参差,虽然屋架复杂,但却自成规矩,殿宇宽阔,中无撑柱。

太初宫并非皇家宫苑,据董承说,之前这里本是一座道观。

相传周朝时期,大散关令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便在此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

为了纪念此事,后人便将这里的道观重筑,也就成了如今的太初宫。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全篇夏侯安背不完,但前面几句还是会的。

宴席上,作为东道主的董承热情十足,好酒好菜尽管招呼,不断给众人斟酒,同时还不吝言辞的大肆吹捧。

就连魏越、许褚等人,他也都能找到合适的理由,大加称赞一番。

明知道董承在拍马屁,但听起来,就是觉得舒服。

这要放到后世,妥妥的外交精英。

席间,夏侯安问起董承,这些天有没有见过曹昂等人。

董承表示没有,这些天往关外逃的多是些流民,听说是西凉军打进长安城了,其中也有部分权贵人家,但夏侯安所描述的曹昂一行人,董承属实没有见过。

后来夏侯安又问:“董将军据守函谷关,扼住了关中的咽喉,如今西凉军杀入长安,不知将军以后有何打算?”

董承对此大为愤懑,说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