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这种不觉得造反有什么大不了的家伙是少数中的少数,绝大多数的流民对朝廷抱有极大敬畏,以及一丢丢期待的。
即使已经家破人亡,颠沛流离了,但中国老百姓还是朴素地认为——
“坏的都是贪官,皇帝/丞相是好的。”
“是贪官们欺上瞒下,让皇帝/丞相不知道实情。
一旦皇帝/丞相知道实情,贪官们就会被拉出来砍头,俺们就会得救,不会饿肚子。”
如果不是这样,流民们也就不会不约而同地以关中为第一目标,集体聚集函谷关下,造成“百万流民扣关”这件惊世骇俗的事情。
等老百姓彻底对朝廷失望,把造反看成天经地义的事情,关东千里遍地烽烟,这得到二三十年后了。
“嘿,还在这说这个?汉子,你不看自己是什么处境吗?”
“嘭,嗡~”
注一,这里主要说的是《矛盾论》中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同一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部分。
那个结合实践论,提出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看待问题的方法的矛盾特殊性。
以及,最后那个什么对抗不是矛盾唯一的表现方法啦,什么随着社会主义的到来,对抗会消灭,矛盾却不会啦,这些都不提。
当然,这玩意绝不是几句注解能明白的,真的感兴趣,想弄明白,还是要去把《矛盾论》读一下。
不感兴趣可以直接略过,就写这一段,跳过不影响剧情,知道主角装了个很有逼格的哔就行了。
(?▽?)小意思
注二,汉朝廷曾经爆发过是否允许民间持弩的争论,主张不禁弩的吾丘寿王辩赢了主持禁弩的公孙弘。
〔丞相公孙弘奏言:“民不得挟弓弩。十贼彍弩,百吏不敢前,盗贼不辄伏辜,免脱者众,害寡而利多,此盗贼所以蕃也。
禁民不得挟弓弩,则盗贼执短兵,短兵接则众者胜。以众吏捕寡贼,其势必得。
盗贼有害无利,且莫犯法,刑错之道也。臣愚以为禁民毋得挟弓弩便。
寿王对曰:臣闻古者作五兵,非以相害,以禁暴讨邪也……安居则以制猛兽而备非常,有事则以设守卫而施行阵。
故圣王务教化而省禁防,知其不足恃也……然而盗贼犹有者,郡国二千石之罪,非挟弓弩之过也。
孔子曰:“吾何执,执射乎?”大射之礼,自天子降及庶人,三代之道也。《诗》云“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言贵中也。愚闻圣王合射以明教矣,未闻弓矢之为禁也。
臣恐邪人挟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备而抵法禁,是擅贼威而夺民救也。窃以为无益于禁奸,而废先王之典,使学者不得习行其礼,大不便。
书奏,上以难丞相弘。弘诎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