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想像。就算始皇帝想建的咸阳宫殿群,那也只是将一个个小城,通过甬道、桥梁互相接连起来,像这种一面墙就长达四十里,高度超接近十丈的建筑,也超过了时代限制,根本不是人力所能实现。更何况,这墙体一看就是石料,远非寻常筑墙采用板筑的夯土。
孙铮是先把四面墙框起来,隔绝内外视线,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城池四面围墙都是一样的光秃秃,连一个出入口都没有。
以这个时代的实力,想在这种条件下,偷窥城中动静,完全不可能。
当然,如果有胆大的,真想悄悄潜入城中打探,孙铮也不介意把他顺便埋进绿化带做肥料。上仙只是悲天悯人,不是真的没脾气。
在埋头规划、建设新城的时候,孙铮给扶苏和玉漱安排了一项任务。
由他们两个,分别去管理调教那些皇家学院人众和八百诸派门人。
首先要做的,当然是普及正体字。
为了日后教学方便,同时也有一点试验性质。孙铮将大秦宫廷送来的那些典籍,全部翻译成正体字,制作了秦篆体和正体对照的版本。
这个时代,文字一统还在转型时期。所有的精英,至少也都能识得数种各国文字,再加一种又何妨?
相比先秦诸国文字,正体楷书的辨识度、美感、书法所形成的那种视觉冲击力,再配上白纸这种轻便载体,简直就是所有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
而孙铮又尽显上仙风采,无论三百人这边还是八百人那边,一应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全都无限量供应。
要求只有一个,在开春之前,必须掌握正体字。
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将会被视为文盲。会与将来招募到的那些不识字的农夫、黔首划归一处安排。
这个年代,精英的自豪感、荣誉感是很强的。
大多精英,都会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而不顾性命。
要杀他们容易,要视他们与黔首相同倒也不是不能接受,可要是把他们当成不识字的文盲,那真是比杀掉更严重。
尤其是那八百诸家门人,在得到全新的纸质书籍后,无不奉若至宝,恨不得夜里睡觉都搂着睡。
这些书籍,除了《诗经》、《易经》、《礼经》一类的通识经典,其余像儒家的《论语》、《孟子》,道家的《道德经》、《庄子》,兵家的《孙子兵法》,法家的《吕氏春秋》等等,诸子百家,凡此时现世的书籍,全都被上仙做了全新版本的整理和对照版式。
有各家最熟悉的经典入手,再加上正体字那极具辨识度的特征,要是百日之内,还连字都认不全,那也没脸充精英了,趁早绝了那个心思。
相比玉漱这边的轻松,扶苏那边就显得纷杂一些。
那三百人原本就是各豪门、家族削尖脑袋送来,与皇室、上仙拉关系的,一个个都报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