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迎门?”
见杨从循动问,杨四顿时就苦着一张脸自嘲道。
“要是早知道会有这个下场,当时的啥也要跟着少爷你一起上山,打死也不回家来报这个讯。
少爷你有所不知,那一的见了老爷……”
那一杨四刚把杨从循被县太爷革去了秀才功名,因而对科举一途心灰意懒,所以上昆嵛山学道的事情简单一。
登时就气得杨新笃好一阵捶胸顿足,接连骂了杨从循好几声忤逆不孝。
之后杨新笃又大声吩咐堂下垂手伺候的健仆去取索子,赶紧跟着杨四上山把杨从循这个逆子给捆回来。
杨老爷在外厢整得动静如此之大,一下就把后宅中安坐刺绣的当家主母,杨从循的继母杨许氏给惊动了。
当得知杨老爷堂前发飙的原因是杨从循未曾禀明父母就私自上山修道。
这杨许氏的心头顿时就乐开了花,心想杨从循这一弃家上山,这杨家就再也没有能跟自己亲生儿女抢家产的眼中钉了。
然而等杨许氏将事情往深处一想,登时就“哎呀”一声,扔掉手中的刺绣,一下子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这件事不对劲,里面一定有古怪,我得去前面仔细问一问老爷!”
想那杨许氏虽是藏在深闺之中的女流之辈,毕竟出身于曲阜许家这样的大户人家,因此打就跟在自己兄长身旁见识了许多商贾之事。
既是在生意场上追名逐利的商贾之辈,就没有不希望家业振兴光耀门楣的。
不过这些商人大多没有熟读经书科举做官的本事,让他们拨打算盘自然头头是道,可一旦拿起书本来,登时就两眼昏沉得见周公去了。
既然自己指望不上,那就要从下一代身上抓起。
这些商人又不差钱,自然舍得花钱聘请名师来为后人开蒙授书。
问题是一县之中出得起银钱延师的大户比比皆是,而一县之中既有名气,又和县令有交情,能保证弟子至少也能中个秀才功名的老师就那么一两个。
人家名师可是讲究学生家世根底的,怎么会来一个从来没人读过书的老粗人家里开馆教学。
为了能把自家包装成世代都有功名在身的书香之家,有一些心眼比较活泛的商人就会动一动歪脑筋,使些不太上台面的手段给自己弄一个秀才的功名镀镀金。
比如……贿赂考官!
只因这童生试是由该县县令全权主持,要是能提前用银子铺路,将县令与衙门之中的书吏上下疏通打点好了,届时自会有方便之门大开。
只要钱使到了,这秀才的功名自然也就到了。
反正这些花钱贿赂县令,以求能考一个秀才功名的商人一定不会到省里去考举人。
而县令书吏也绝不会把这些花钱行贿的人推举成可以考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