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全瞎了。
所以桃源村里一定有水量十分充沛的活水水源……有活水就会有鱼,没道理桃源村的村民从来不吃鱼。
而想下水逮鱼就得有村民扮演渔夫的角色,很难想象桃源村的村民会对一身蓑衣的渔夫感到吃惊。
可桃源村的村民依然一见到渔夫就大惊失色,所以让他们吃惊的根本不是渔夫的打扮,而是这个渔夫过来的方向!
因为渔夫他是从一个根本不可能有人过来的方向过来的!
在桃源村村民的眼中,渔夫他过来的方向应该是高岭绝壁!!
为什么这么说呢?假设桃源村的村民当年真是逃难过来的,可这些随身带着各种家什器具牲口的逃难村民根本不可能走渔夫过来的山洞(‘初极狭,才通人’)……人可以匍匐前进,可牛羊马匹车辆咋办?难道全部扔掉?
因此桃花源一定有一个十分宽阔,足可以通行大队车马,且被桃源村民仔细掩饰过的正门;而渔夫钻过来的那个山洞应该是一个流水溶蚀山岩时偶然形成山隙!
根据原文记述,《桃花源记》发生在武陵,也就是今天湖南省常德市北部,这里左邻洞庭,右扼五溪,南靠沅水,河网交错,水系发达,主要发育灰岩质丘陵地貌。
这种地貌的坚固程度不高,十分容易在流水的冲刷下形成空洞。
在武陵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当年关圣公曾引兵屯驻武陵,因兵卒日常汲水不便,关公便举起青龙偃月刀凿击营地旁边的山壁,后果真石破泉出。
此泉因此得名‘卓刀泉’,其迹至今犹在。
实际上,‘卓刀泉’根本不是泉水,而是一条流淌在山体内部的暗河!
关老爷是听到了山壁后传来流水的声响才指挥兵卒顺着声响开凿山壁的!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从这两句可以看出,渔夫撑船过来的小河正是从山壁中流淌出来的(水源!)。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渔夫决定舍舟登陆,探一探这个有活水淌出的洞穴……有活水就证明没有野兽在内居住,要是看见山洞就往里面钻,那真是嫌自个儿小命太长。
因此,在桃源村村长从渔夫口中得知他是如何进入桃花源后,就不动声色得示意其他村民继续邀请渔夫做客……大家非亲非故的,村长请你吃一顿就得了,一连吃了人家好几日酒席,你个渔夫咋这么大脸呢?
事实的真相是村长安排几个村民趁着渔夫做客吃酒的机会,顺着他钻过来的山隙出去探清楚了渔夫的来路。
等渔夫离开以后,村长带着全体村民将那条冲出山隙的暗河强行截留改道!
渔夫是顺着冲破山壁的暗河才找到同往桃花源的山隙,没有河流的指引,无论渔夫沿途做多少标记都是白搭,因为渔夫只会带着郡守的手下溯流来回寻找,根本不会去没有河水流淌的地方查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