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影片的惊悚感,这基本是“过山车型”,间隙式地给予观众相应的惊喜。
不过作为国产电影,能够将特效拍摄到如此程度,甚至超过了大部分的好莱坞电影,这点必须加分!
科幻片,还是得看陈昊啊!
陈昊也不愧是国产科幻电影教父,可谓一个人撑起了亚洲的科幻片!
不过在接连拍摄了《我是传奇》、《环太平洋》和《2012》之后,其实大家或许也会想念曾经的《月球》和《第九区》吧!”
---杜天子(逗瓣特约影评人)
“足载影史的末日传奇
诚然无论从故事架构还是人物塑造来说,《2012》整体来看都显得并不出色,但不可否认,在长达140分钟的时长里,电影做到了未有一刻令人困倦。
当原本只能得见臆想的世界末日,被如此真实震撼的被呈现于银幕,那惊心动魄的特效场面所留给观众的只有屏息以待。
陈昊利用人们对灾变末世的恐惧引人入胜,又用人性中所留存的种种光芒,弘扬以人性的美好,上演了一场足载影史的电影传奇。”
---赤铜1982(著名影评人)
“《2012》:文化工业时代忧郁的童话
看完《2012》之后,如果想从《2012》中走出来,想从世界末日的阴影中走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许这只能去责怪导演影片拍摄的精巧技术,只能怪自己完全融入了剧情。
片中毁灭的镜头不时的闪过脑际,人类面对灾难时的惊慌失措又激起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情感上的激荡起伏或许正是导演想要得到的直接效果。
但作为个人而言,影片所表达出来的对于人类命运的反思才是影片真正的精神所在。《2012》是文化工业时代忧郁的童话,是用童话演绎的一段人类文明启示录。
《2012》给我们的启示也具有普世性意义,这超越了传统灾难片所追求的单一主题。
《哥斯拉》表现的是人类对核废料任意处理所导致的灾难;《独立日》则显示了人类在面对外星人攻击时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后天》再次强调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012》不在局限于这些单一的主题,而是上升到了人类文明的最终归属这个层次上,这就囊括了人类社会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而具有了一种哲学的范畴。
当下人们总是对各种问题争吵不休,但是当人类真正面临灭亡时,这些问题也就不再称其为问题了。
《2012》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情景假设,让我们在艺术构造的现实中去面对这样一场悲剧演出。
当我们真正发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与易逝时,我们是否会思考人生旅程的意义;当我们走出电影,走进现实,是否会对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