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谁这边来判断。是制度,还是张钰的判断?
刘辩觉得张钰真的很厉害,他的判断没有出错的时候。可制度就是制度,既然察举制度没有被废除,而且针对战犯有甄选和察举的规定,那么就应该按照制度来。
有一点他很在意,就是‘君主立宪是建立在制度’上这点。按照原定计划,朝廷以后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可如果张钰习惯擅权,他以后会不会取消这个制度?
就说王莽在篡汉之前,那也是被看做是大汉外戚的楷模,认为是能中兴大汉的功臣。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他最终承受不住诱惑,篡汉称帝。
没有限制的权利只会迅速腐朽,刘辩觉得曹操的担心是有意义的。
于是在这件事情上,自然也就偏向曹操这边,就正式下达旨意,吕布一行人,进入察举审核。
审核是几个部门联合察举,从人品和能力,以及心态等各个领域进行考量,确定一个已经确认要投降的敌将,是否具有可以留用的资格。
本来这个前提,是‘对方确认投降’,也就是以吕布投降作为先决条件。
吕布不投降的话,察举制度就不会展开,既然是死忠,那就去刑场走一遭呗!
很神奇的地方就来了,原本抵死不从的吕布,突然就愿意投降。
察举制度的流程。自然就开始展开。负责的几个部门,包括执金吾,光禄勋,羽林卫、太尉和廷尉五方同时察举,最后按照规矩,送到丞相这边过目。
不过这次情况有些特殊,跳过丞相,直接送到刘辩这边进行最终决定。
察举的五个部门,也不可能都有空去察举,于是只是派遣门下副手前去。
经过长达三天左右的审核,得出的结论就是:吕布轻狂,有勇有谋,虽德行有亏,却真心悔过,愿意归顺朝廷,可以察举留用。
“好,任命吕布为校尉,调到张贲麾下听用。”刘辩做出决定,调去张贲麾下,主要是打算在秋后,由吕布亲自参与对袁绍的作战,通过击杀袁绍,来证明自己。
这个提议是曹操给出的,刘辩觉得有道理。
再说有张贲亲自监督,吕布也只是个校尉,麾下一千兵马,翻不起什么风浪。
吕布既然归顺,侯成宋宪和魏续当然也跟着归顺,只是降职成为军候,分散到各军中。
同时为了卖丞相一个面子,安排高顺到执金吾麾下,张辽到皇甫嵩麾下听用。
然后群臣发现,张钰和曹操仿佛决裂一般,真就不再往来。
就算是在朝堂之上,两人也不复以前的有说有笑,反而当对方不存在。
“太傅,朕知道你对这个安排不满,只是制度如此……”刘辩少不得在上课的时候,私下和张钰沟通一下。
“制度的确如此,但这个制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