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不会就是刘辟和龚都部吧?毕竟后续是否被剿灭,张钰有些记不住了……
“算了,到时候派人过去接触一下,看看能不能招揽。只希望,别是袁氏的后手。”张钰若有所思,拿出备忘本,把这个记录上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的记忆力的确足够,问题事情是越来越多。
需要照顾到的地方也越来越多,难免有些忙中出错,忘记的地方。
索性就拿了个备忘本,把重要的事情写下来,每天拿出来看一眼提醒自己。
冬季有好有不好,几乎没有战争的风险,问题这气候却不太舒服……
自己这个习武之人还好,普通人连离开暖炕都做不到。
本身就缺乏油水,冬天对他们来说太痛苦。
推广土炕这玩意,也的确给太平教赚取不少的名望,主要是黔首之间。
另外就是御寒物,有木棉树的棉衣,成本很高,一件的价格可能比丝绸还高。
鸭绒的去味还做不好,再加上工艺问题,羽绒服还不成熟。
当然可以做,百姓不介意那股味道就好,说到底比起那股味道,保暖才是最重要的。
只是这年头的羽绒服,为了避免鸭绒漏出来,得用丝绸或者锦作为布料。
这年头的纺织机不行,麻纤维达不到那个密度,尤其是民间那种粗麻布,做的衣服大概一个月不到,这鸭绒就要走完。
可不用粗麻,成本也意味着普通百姓根本买不起。
冬天三个月,再加上秋末和初春,差不多四个月的时间,大部分百姓几乎没办法出门,于是市场非常的萧条。其中到底损失多少的商税,只有穿越者大概能明白。
唯一的好处,就是妇女的怀孕率会急剧提升,毕竟冬天真没什么好做的。
只是把各地的儿童和老人在冬季的死亡率算进去,这条数根本就不平衡。
“然而就算棉花找回来,就印度棉的品质也比不上美洲棉,更别说品种改良也是任重道远……”张钰叹了口气,就算现在把土豆玉米南瓜番薯找回来,品种改良也任重道远。
就说这味道,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只能说能吃,饿不死。
不过百姓要的,其实就是吃饱,吃好那是富裕了才能考虑的事情。
“不对啊!”张钰想了想,“既然‘农业’和‘改良’都有,为什么不尝试一下‘选育’和‘培育’呢?万一能形成技能,然后通过‘教学’培养出一批‘农学家’也是好的。”
未必需要培养出一个袁老这样的存在,只需要系统的农学家出现,它终究会慢慢发展。
哪怕改朝换代,也不会有哪个君主会不重视农业的!
也就是说,哪怕有一天,他的所有理论、技术都被否定,农业方面新朝廷也不敢一竿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