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0章自古正人少人问

作者:面包不如馒头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同样也是花脸名家的二张老师就很惭愧,“我的大花脸不能登台,除非唱《斩单童》。”

这话谦虚了。

但也是实情,他的身材太单薄,再打扮也没法在形体上达成让自己满意的目的嘛。

家里,一大帮亲戚集合起来看节目,虽然在网上不少见关大唱歌唱戏,可登台表演唱戏可就这么一次,而且还是大部分老一辈都比较喜欢的频道,那得好好看一下。

“你说人家那女子,那父母咋生养出来的,干啥都是最好的,”正说着天后大人的亲戚们把自家女儿拉出来,“成天在凉城,跑的跟火车一样,还觉着自己有能耐——现在看啥才叫有能耐了没?”

二表姐尤其跟自家女儿在微讯里说:“就你那本事还想进文化界混饭吃,你看那行当是你混饭吃的吗?”

这时,大舅拿出老花镜坐直了腰板。

听锣鼓就知道该谁出场了,他老人家可是要好好看一下大外甥到底是真有本事还是徒有虚名。

“这个乐队好,一般在包公出场的音乐中很少用扬琴,多的是梆子,人家加上扬琴味道没变威风反倒更高,就是不知从哪改编的。”大舅专业的点评。

小舅看着电视听了片刻才说:“我听着是《得胜归》。”

是吗?

是!

秦腔欢音大开头,音调拔高再加传统曲调《得胜归》,这也是一个创意。

“包公在陈州放粮,也算是打了胜仗,还把贪赃枉法的反派给杀了,当然是得胜回朝,用《得胜归》衬托没啥问题。”

老戏迷也很赞同。

改编不是胡编,有理有据人家当然会信服于你。

那就没一点问题?

“配合的不是很好,有一点杂音。”微博上有挑剔的声音。

也没有人去反驳,你觉着有那就有吧。

可金老师坐不住。

“那是故意的。”金老师说。

啥?

故意有杂音?

“仔细听,琴声是一根主线,梆子敲打节奏,哦,我不是很懂戏曲,就只能这么说,大家别见怪,”金老师评论道,“你们听着弦乐器发出了噪音,你忘了还有一点笛子的声音?这个声音别忽略。”

不是,咱们听的是一出戏吗?

金老师教导:“笛子用的是《得胜归》变奏调大家听出来了吧?”

“那不是配合扬琴的?”国子监不懂。

“不是,两种调子,扬琴表现的是包公这个形象的威严公正,就跟古代官府悬挂的明镜高悬一样,但笛子是衙役们的那声‘威武’的呼喝,我简单分析了一下,应该是要表达包公的威严公正,同时还有民间的声音,两者应该是互相烘托,而不是独立分割。”金老师表示。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