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基本上就等于把黄河运输线给掐断了。长安所需的粮食,就得走长江、入汉水,然后从陆地运到长安。
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物力,最后运来的数量还少的可怜。长安城周边全是各地赶来护卫京师的地方军,东边潼关还有二十万守军,这些人全都要吃饭。
如果一直耗下去,安禄山会完蛋,朝廷怕是也还不到哪去。
综合考虑,李隆基决定让哥舒翰出潼主动出击。他坚信,以哥舒翰的能力和士兵数量的优势,一定可以战胜安禄山。
。。。。。。。。
当圣旨送到潼关的那一刻,哥舒翰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没有给李隆基面子,因为他知道,出了潼关必败。
毕竟是圣旨,不能随便拒绝,所以哥舒翰写了一份奏疏,把平叛策略说的清清楚楚,要彻底瓦解叛军必须用最笨最实际的办法:固守潼关。
对于这道命令,朝廷上下也是一片反对之声。
林凡知道这是必然的结果,但仍然连夜派人从灞上给太子送去文书,请太子极力劝阻皇上做出派哥舒翰出潼关的决定。
他知道劝不了,但还是要尽力一试。
朔方、河北方面,得知消息的郭子仪、李光弼、颜真卿等人也先后快马加鞭送来折子,请求皇上收回成命,坚持固守潼关、疲敝敌人。
可是..
李隆基不知道哪里来的倔劲,对这些劝谏根本听不进去。身边再有杨国忠的不断煽动和怂恿,坚持命令哥舒翰出兵。
时年六月,在朝廷连番的催促下,哥舒翰怀着无奈的心情,只好接旨。
不接不行了...
再不接,难免受到朝廷的猜忌。自己手握二十万人马,迟迟不去打叛军,难道还有别的目的?
只要哥舒翰再敢抗旨,杨国忠必然会奏他谋反。
从哪方面来考虑,这最后一道圣旨都得接。
“唉,决胜大计、毁于一旦!”
哥舒翰在接下旨意的那一刻,忍不住流下老泪..他知道,此一去凶多吉少,九成九要步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后尘。
但是!
临死之前,不能饶了杨国忠这个小人!
。。。。。。
于是..
当天晚上..
在灞上领军的新军军使杜乾运、副使林凡收一份文书,文书是哥舒翰派人送来的,上面简单写了几行字,意思是说我就要带兵去攻打陕郡了,还有些重要的事想跟两位军使商量商量,请尽快到潼关来一趟。
。。。。。。
按照所属关系,新军并不归属于哥舒翰,完全不用听从哥舒翰的调遣。
但是人家毕竟是兵马大元帅,面子还是要给的。
“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