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儒之隐患东方之事

作者:小白红了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视的。

战国百余年,山东六国的士子大量流入秦国,儒家之士依然寥寥无几。

而大秦帝国一旦能敬儒而用,则无疑是海纳百川的最好证明。

于是,这个显学流派,便被嬴政隆重而显赫的推上了帝国政坛。

孔子的后代孔鲋被皇帝任命为可以比拟旧时诸侯的高爵——文通君,官拜少傅。

在叶千秋不在咸阳的这些年,统领学宫的人便是文通君孔鲋。

当叶千秋这个学宫大祭酒回到太玄学宫的时候,这个孔鲋带着一票儒家弟子前来拜谒。

叶千秋既是太玄学宫大祭酒,又是当世举足轻重的名士大家。

于情于理,这些人都该前来拜谒叶千秋。

在学宫的小树林中。

叶千秋亲切友好的接见了这些儒家弟子。

和小圣贤庄的儒家弟子不同,太玄学宫的儒家弟子几乎都是孔鲋的门生故旧。

这个叫孔鲋的中年人身上刻板的体现着儒家的规矩。

叶千秋并没有和这些人多聊。

这些年,道家弟子也有在太玄学宫驻扎的。

当然,比起浩浩荡荡的儒家弟子来说,其他学派的弟子要少的太多。

今日,叶千秋见了这些儒生,便觉得这些儒生之中大多都是死板教条,刻板之辈。

儒家的那些诗、书六艺倒是搞的门清儿,就是没有几个能干实事的。

叶千秋对学宫的现状很不满意。

所以,愈发的想着早日将天下间真正的百家之才给收拢起来,让太玄学宫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文化枢纽中心。

百家争鸣的时代已经过去,百家的辉煌不可能再重现,但是百家的延续还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儒家要用,但并不是眼下这个用法。

叶千秋已经感觉到将来儒家的一部分人必然会被嬴政所恼,成为霸道之下的炮灰。

因为儒家除了讲究君臣父子这些纲常伦理,还一向讲求复辟、复礼、复古、仁政。

若是将来六国遗族复辟,必以恢复诸侯旧制王道仁政为主张。

否则,便没有号召天下之大旗,则名不正言不顺。

想到这里,叶千秋就不禁想到了桑海城的小圣贤庄。

小圣贤庄是儒家的主要所在之地,名闻天下。

小圣贤庄的儒家弟子,也远远要比太玄学宫里的这些孔子后代要强的多。

桑海远在齐鲁之地,远离咸阳这样的权力中心。

他现在似乎明白,为什么张良会拜入儒家,成为儒家弟子了。

这其中的缘由,恐怕并非是因为韩非曾经是荀子的徒弟。

而更多的是因为儒家乃是天下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