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平王东迁

作者:白发胖总管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父亲周幽王,这本来就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结果在诸多诸侯国拥戴下成了最终胜利者周平王,从历史回溯的角度来说,周幽王废掉太子姬宜臼,实际上是对的,这就是太子姬宜臼心术不正,而这些诸侯国用太子姬宜臼当上周平王,实际上从深层的意义来说是用心险恶,这也就开启了春秋礼崩乐坏的开始,开启了废黜周礼,君不君、臣不臣的时代,而这个开启这潘多拉魔盒的人恰恰是这个杀父篡位的周平王姬宜臼,后来这周平王姬宜臼做了周郑交质,周平王与郑庄公想通过交换人质来缓解矛盾、取信对方的做法是不可靠、也不可取的,因为周郑之间并没有诚信之心,又不依“礼”行事,所以双方即使交换了人质,也还是不能够维持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成了周王室衰弱的标志,但是实际上周王室已然衰微、任人欺凌、委曲求全的开始,这更加说明周幽王废除当时的太子姬宜臼并没有错,姬宜臼为周平王确实是周王室衰弱的转折点,而这些诸侯的拥立却是一种期盼,期盼周王室实力衰弱,至于周幽王是不是昏君,这倒是未必,毕竟周平王也不会说自己的父亲英明,他英明了,自己的王位就更加不正了,所以这抹黑是必要的,最后将勾结外族导致父亲周幽王的死亡,这罪名推给自己的外公申侯,说明周平王本身就没有什么担当,而且既然推给了自己外公申侯,那么按律申国就该灭国,申侯就该诛九族,这却没执行,没有诸侯异议,周平王和申侯此举为了一己之私却让当时最繁华的镐京百万人民陷入兵荒马乱之中,这种人本身就不该为天下之主,可是姬宜臼就这么名不正言不顺的坐上了那个王位,后世史家或饱读学识之儒家几乎没有说周平王不好的言论,就好像他们都是愿意看到这局面似的,这就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立下人的道德底线,所谓的道德底线就是制定出一个准则,低于这个行为准则的,有很多为了一个看似特别崇高的理想,却越过这个底线,这就是错的,不被允许的,当今儒家当道,儒家提拔了人的思想境界,却没规范人的行为底线,未来大汉式微,从儒家的角度来说,有人引进草原铁骑为

的是恢复汉室江山这是被允许的吗?草原铁骑入中原,百姓的灾难,被草原人占据了大汉的土地是养肥了草原民族,为华夏族的未来留下隐患,这就是民族罪人,哪怕他打的是恢复汉室江山的名号,哪怕他是圣人,他也该走下神坛。当年六国攻秦,燕赵找义渠合攻秦,,也是寻求外族帮助,但史家或者儒家却没有任何异议就好像应该似的,可见由世家根基的史家和儒家说起来精神追求极致,但很多事情没有任何标准,或者直接说没底线。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